一、“行为的鸿沟”
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和我们实际做的事情之间总是有差距,这种差距就是“行为的鸿沟”。这是因为恐惧、贪婪等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消灭“行为鸿沟”的不是市场行情,而是我们自己的决定。
二、情绪误区
1.恐惧和贪婪
因为情绪的影响,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总是“追涨杀跌”、“高买低卖”。理智上,我们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我们总是那么健忘。我们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直至最终破产或付出惨重代价。
[案例]
2002年美国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因恐惧而撤资;而在2004年股市大涨时,人们又疯狂投资,甚至有的人将房产作为抵押去投资股票。
我们本能地害怕人生的不确定性,害怕它的时起时落。所以,我们制订各种各样的计划,希望能够通过计划掌握自己的未来。问题是,现实世界非常复杂,我们根本无法预料到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2.过度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通常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犯错时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案例]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它的管理者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管理者们曾经非常确定,他们的投资选择的单日亏损额绝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然而,在1998年的某一天,他们亏损了5.53亿美元,最后公司损失了整整30亿美元。
看看,连这些聪明的人都容易犯过度自信的错误,我们普通人就更不可避免了。
3.轻信他人
我们总是期望寻找一些所谓的大师能够预测经济前景,让我们可以预先做好准备应对,但现实并非如此。未来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案例]
作者本人就曾有过一次惨痛的经历。1999年时,科技股特别火,很多人将房子抵押贷款去炒股,作者的妻舅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他经常告诉作者科技的发展多么有潜力,这些科技公司的股票将有多大的上涨空间。作者起初克制自己的冲动没有买,在一众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也一直忍着没有加入,直到最后,他觉得实在控制不住了,就投了一大笔钱买了一支自认为非常好的科技股,而且当时这支股票也确实从100美元上升到了1300美元。但没想到的是,到了2001年3月,这支股票就跌破了25美元,作者损失惨重。
之后,作者将这支股票裱好了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并由此得出结论:当一个市场出现连最理智、最后忍耐者都加入的时候,就可能是这个市场到达顶峰的时刻,这时候就应该警惕了。
三、“定制”适合自己的理财决策
1.避免情绪干扰
几乎所有的理财决策都是人生抉择。你的理财目标有可能是安然退休、上大学、对子女的教育、外出旅游等。我们不应该花费大把时间去寻找最完美的理财产品,而应该思索什么才是对我们真正重要的,然后按照这种价值观来调整对资金的利用方式。我们需要持续地计划过程——不是计划本身——会让你一直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从而避免行为误区。
2.避免陷入空泛的理财建议陷阱
个人理财是个人的事,重点是个人,而不是理财。理财规划最好能够“私人定制”。
[案例]
作者有个朋友从20多岁起就患了抑郁症,后来,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用贷款去看心理医生。5年后,他觉得自己恢复得足够好了,就辞掉了认为已经没有前途的工作,开始写作。现在,他的书已经卖出去50多万册了,还发表过无数文章。他说,看心理医生是他这辈子最成功的理财投资。
不要去听从别人的一般化建议,包括那些专业顾问和理财师的建议,更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市场预测。你需要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凭借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3.根据实际变化做动态调整
找到关注点,“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你很重要、且你又能施加影响的事情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仔细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以确定它符合你的目标。
[案例]
有位年纪较大的女性客户,有一天突然电话咨询作者,因为她对黎巴嫩的局势感到非常不安,想知道那边发生的事情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投资。作者告诉她两个事实:第一,黎巴嫩的局势对你的生活不会有很大影响;第二,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影响黎巴嫩的局势。所以,要关注对你很重要且能够被你的行为影响的事情,其他的就索性忘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