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古老的都市,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就建都于此,素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积淀着沉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古都咸阳。
古时关中的水系相当发达,曾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咸阳亦有两条河非常出名,一条是泾河、一条就是渭河,我们常说的成语“泾渭分明”就源出于此,而几千年的渭河古渡也成了长安八景中“咸阳古渡”的美丽景观。
也许所有的现代城市都有着相似的面貌,一样的高楼林立,一样的商业繁华,一样的车流拥堵。于是,走出喧嚣的大街拐进一条小巷,顿时便静寂了许多,就连街巷两边的房屋也矮小了许多,街道并不宽阔,树木葱茏茂盛,在人工修剪下枝条向中心聚拢,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长廊。小街上行人很少,街边的店里多是出售种类繁多的日杂物品,店门口没有炫彩的霓虹和嘈杂的乐曲,一切都静悄悄的,除了路边停放着一排私家车外,倒也显得着古朴、幽静。
穿过小巷步入河提路行不多久便到了渭河岸边,一排排垂柳站在堤岸上,柔润细长的枝条随风摆动,滔滔渭水由西向东奔腾着穿城而过,将咸阳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东向西跨河而建的三座大桥便成为连接城区和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西渭桥附近就是咸阳古渡的遗址。
咸阳古渡从何时兴起?似乎难以找到确切的时间,也许要追溯到渭河两岸开始有居民生活开始吧,据记载,隋朝时渭河上已建有木桥,设渡口,至秦汉起已是很繁荣了。古渡口依桥而设,舟楫往返,商旅行人或桥或渡,是关中东出函谷、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也是“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岁月变幻,沧桑的咸阳古渡见证了多少人间世情和悲欢离合。
如今在古渡木桥的遗址上,一座宏伟的仿秦建筑“古渡廊桥”横跨渭河之上,成为人们追忆历史、赏景休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由渭河北岸拾级上桥向南望去,首先映入演练的便是两只石雕麒麟蹲守在桥头,百米长的引桥两边矗立着20尊秦代风云人物铜雕群,有扶苏、吕不韦、商鞅、李斯、韩非子、张仪等谋士,亦有司马错、白起、蒙恬、王贲、王翦等将军,似乎在讲述着那段七雄争霸的战争传奇。
廊桥长748米,宽14米,为两层建筑。一层为宽阔的步行通道,两侧石刻桥栏,从北端高大的“翼阙门”两侧台阶可登上层,门阙上悬挂“咸阳古渡”匾牌,侧有两联:“赏秦风渭水,揽汉月函关”,桥体赤红的围栏和黑色的立柱让高达的楼阙更显庄严肃穆,由北向南通道的立柱上铜版书刻着一首首古人的诗赋,书体或楷或篆、或隶或草,书法与诗意结合,古意盎然,让人流连忘返。
从一侧的台階拾级而上,第二层为休闲景观平台,登台远望,浩浩渭河和咸阳城尽收眼底。顺着桥廊由北向南漫步,桥上依次建有三座亭阁廊坊可供休憩、观赏,“润心阁”是书香之所,置身其中在渭水之上静静地读书、赏景;主阁楼为“秦风阁”,里面展陈着许多中国书画作品,让你尽享书法和国画的魅力;北端为“天籁阁”有音韵天籁之意。
伫立桥头,揽桥上美景,观桥下湖水,思古怀今,正可谓“一桥飞架南北,两岸美景共享”。
回溯1700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咸阳刚刚下过了一场蒙蒙细雨,微雨乍停,地面上稍显潮湿但并不泥泞,正好掩住了漫飞的黄尘,空气也格外清新,带着淡淡的泥土芬芳,随风摆动的细柳也显得愈发青嫩。
就在这样的清晨,元二就要奉命离开长安西去遥迢的新疆了,挚友别离,王维一路相送直至咸阳古渡。夕阳渐沉,两人走出驿站的小酒家拱手惜别,面对滔滔东去的渭水不免愁绪满怀。谁也无法知道,此去一别何年才能东归长安,故朋相聚。送君千里,终将一别。望着渐将远去的舟楫和友人,王维不胜感慨,吟诗相赠: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曲《渭城曲》透过历史的烟尘传唱千年,曾经迷蒙了多少离人的双眼,至今听来仍有一种浓重的悲凉涌上心间。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的古渡口和木桥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曾经的繁华和悲欢化作成一串故事,偶尔让我们记起。看今朝,古渡廊桥一桥飞架,气势恢宏,横贯滔滔渭水,又将演绎多少精彩的人间故事。
2017年11月4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