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道理,只有放在合适的场景中才能成立。
然而,我们总是忽略那个道理存在的场景,只是笃信道理本身。
倘若道理才有那么点韵味,那简直是无敌了。
比如有句话:“第一份工作,工资高低不重要,要看能不能成长。”
想必你肯定听过这句话吧?
你说这话说的对吗?
说对也对,因为一般来讲,很少人能像华为的博士生,一上来能拿200万的年薪,第一份工资注定很少。
而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首要任务当然是尽快熟悉世俗的法则,精通工作的技能。
两相比较,钱并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我们较真一下,就发现这话问题挺大。
工资高低是比较出来的,如果你的大学同学小刘,水平还不如你,去了另一家公司,拿得却比你多,这说明什么?
说明小刘比你会选择,他所选的行业或公司愿意给他更好的待遇。
凡事讲对价,别人能给更好的待遇,往往代表这个岗位更重要,更有潜力。
所以,结果就是,5年后,小刘会比你有更好的成长。
此时,你还能说第一份工作,工资不重要吗?
你看,“小刘”就是我虚拟出来的一个场景,通过这个场景我们就能想明白很多事。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数据,在追踪了3000名职场人发现,他们10年后的工资收入水平,和刚刚入职的收入是正相关的。
也就是,第一份工作工资越高的人,10年后的工资也越高。
这也充分说明“第一份工资不重要”在很多场景下是站不住脚的。
工资这事儿,既要结合场景来看,还要结合时间来看。
良叔一位朋友来找我咨询,她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某大公司做用户分析,年薪48万。
二是去某个教育平台做策划推广,年薪30万。
她更喜欢第二个工作,但第一份工作工资又那么高,她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我了解完情况发现,第一份工作工资是高,但是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周六周日要经常加班。
第二份工作,每天工作7个小时,周六周日不用加班。
且不考虑其他因素,你换算成每小时收入就能发现:
第一份工作时薪111元,第二份工作时薪119元,第二份工作收入其实还更高。
所以,有时年薪、月薪什么的都挺唬人,你要会进行换算,具体到每小时的收入,这才有比较性。
良叔曾经去一家企业做咨询,他们销售队伍有很大的问题,人心涣散,战斗力很弱。
我了解发现,很多销售都有第二份工作,还有些销售是宝妈,上午打个卡,下午就去买菜,接孩子放学。
座谈上,销售们怨声载道,说收入如何如何低。
我说:“我也做过销售,你们算一笔账,公司现在给你们的钱,除以你真正工作的时间,算出每小时的收入,结果不用告诉我,你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少了?”
我说完,几十个销售鸦雀无声。
很多朋友和良叔聊,说你在500强工资那么高,为什么还要离职呢?
我回答:“那是你只看到了对方的出价,没看到我提供了什么。”
在500强做过的朋友应该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你拿那些收入,几乎要出卖自己所有时间,这笔生意还划算吗?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给你多少钱能买你一年自由”,换成这个角度,我觉得自己有点便宜了。
而且,还有附加的部分,比如你的情绪。
你在一个系统里,就必然要和讨厌的人打交道,要说自己不愿说的话。
KPI指标、整体排名、领导批评、下属抱怨......这些都会不分昼夜、不分平日和假期扰乱你的心境,这些何尝不是一种成本呢?
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份工资买断了其他的可能性。
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战壕里,四周是高高的壁沿,外面是什么样子你看不到,你只能在战壕里走位前进。
而当我跳出体系,自由创业,才发现外界是如此宽广,收入也早超过当初。
当然,这在前期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也有机遇的垂青。
写这篇小随,并不是鼓励你创业或者自由职业者。
我之前写过文章,创业和自由职业者并不好做,你看到的我,只是“幸存者效应”。
我只想让你明白,工资的多少要结合场景和时间来看,这样你就不会被忽悠,也能看清收入的对价。
其实,说白了,我们都是在出卖自己,包括时间、情绪、精力.
所以,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找到性价比最好的那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