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去看历史总是容易的。因为一切喧嚣与尘埃都已经落定,没有那些纷扰人自然能更明智。在当时要是换作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做的可能还不如平原君。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物的意义在于缅怀推崇他的优点,用他的缺点时刻提醒自己。如此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纷争之中。
下午的时候和咖啡馆的群友闲聊,话题不注意转到了历史身上。也许喜好文字的人,爱好也大多类似。也有群友和我一样爱读史。群友们有的喜欢盛世的唐宋,有的喜欢唐宋之间。而我对于唐宋的了解不多。仅读过的史书是《史记》,讲述的有许多是三代以来至于先秦的事迹。在这其中,战国后期的战国四公子可谓是大大的有名了。
当时的情况是秦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变得越发强大,与之对应的是各诸侯国的越发式微。因此在战国后期出现了非常有戏剧性的一强对多弱的局面。各路诸侯国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而广纳食客、寻觅人才。而战国四公子即是其中的杰出者,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先说平原君赵胜的事吧。赵胜是赵国的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号平原君。
其人好养食客,因此他门下的食客也多。有一天他的跛脚邻居出门打水,被赵胜的美人看见了,那美人便嘲笑邻居的跛脚。那邻居自然内心悲愤,于是就求见平原君,说自己不幸患有跛脚之疾,被您的美人嘲笑了,还请你斩下她的头颅给我。言下之意就是要杀人泄愤
平原君当面是答应了,然后也并没有真的去做。在他看来嘲笑他人跛脚确实不对,但是因此要杀人就太过份了。(当然,现在的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自从平原君的邻居求头而不得之后,平原家的食客是越来越少了。平原君就疑惑了,自己并没有减少对食客们的待遇,为何食客们会选择离开自己呢?疑惑他去询问了,一问才知道事情出在他没有斩美人头上面,他的食客都因此以为其人重美人而轻士,故而选择了离开他 。
知道了事情原委之后,平原君还真下手把他的美人给斩了,送到邻居家里。由此可见平原君可能是一个容易进退失距的人。邻居的尊严重要、食客们的心也重要,可他与美人之间亦存在着夫妻的情义。
当初他便不应该答应邻居过分的请求。当食客们都走散的时候,也不应当为了弥补而去斩杀美人。
要是事发最初,平原君直接把美人拉出来,当众打一顿屁股,然后自己再向邻居道歉,把责任承担下来,说是自己管教不严。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么?食客不会走,美人也不会死(本来她也罪不及死)。
后来强秦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去游说魏国请求结盟。这时一强多弱的戏剧性就体现出来了。魏国君王是既想结盟又畏惧秦国的淫威,态度很是摇摆。
平原君知道此行艰难,于是就打算挑选门下食客二十个人一同前往。可谁想左挑右选就挑出来十九个,还有一个人找不着。这时毛遂跳了出来。
没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里的那位毛遂。
起初平原君是没看上毛遂的,认为他来了三年都没有让自己印象深刻,肯定不行。毛遂反正是自我举荐了一番,最后平原君倒也同意了。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很熟悉了,毛遂把魏王威逼恐吓了一番,最后促使魏王决定与赵国结盟。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平原还是比较能接受别人意见的。哪怕自己三年没瞧上眼的人来劝说,依旧听进去了。
还有一件事能侧面反映出平原君的性格特质。那时秦国围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近乎于粮尽水绝,而平原君就在邯郸。
这时就有人问平原君了,说您希不希望邯郸城破,赵国灭亡呢?平原君回答道,您这是什么话,赵国亡了我能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别人又劝谏他,既然您不希望邯郸城破,外面的百姓已经没有食物吃了,您的府中侍从依旧饮食如常。为什么不把多余的食物、人员分发出去,组成赶死队,解救邯郸的危机呢?平原君听从了,最后秦军也撤退了。
我觉得这件事可以给平原君性格做一个侧写。首先主动想到分发自己的粮食与人员,他没有那个贤能与觉悟。然而别人的劝谏,他也能听的进取。但是其小在处理嘲讽邻居的美人,大到赵国长平一战之中(此战导致了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都犯下了错误。
当然,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去看历史总是容易的。因为一切喧嚣与尘埃都已经落定,没有那些纷扰人自然能更明智。在当时要是换作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做的可能还不如平原君。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物的意义在于缅怀推崇他的优点,用他的缺点时刻提醒自己。如此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纷争之中。
可怜的平原君,若是平常之世,他兴许能当个马马虎虎不错的士大夫。可惜他身在混乱的战国,面对的是秦国的虎狼之师。终究没有力挽狂澜。
化浊 2017-02-16 于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