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妈妈呢?
喂奶时,专心地看着奶嘟嘟的娃用力地吃奶时、照顾生病的孩子时、孩子发脾气时
满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满足需求是不会惯坏孩子的。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时、不想上早教课时,就带他去外面玩,满足他并不会宠坏他,反而会让他对幼儿园充满了好奇,每天都期待去上幼儿园
安全依恋是一种关系状态,处于安全关系中的儿童感到安全有保护,知道可以从养育者那里得到安慰,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满足、非常安心。他们勇于探索,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安全依恋,建立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基础。我们可以把安全、依恋,理解为一个循环,始于孩子的需要,一旦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放松下来。养育者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就完成了一次全循环。当孩子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得到满足,成千上万次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会被满足的。在每次互动中,每次喂养、每次拥抱、每次安慰,每次欢笑中婴儿的安全感都会有所增强。与养育者分开时,有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点悲伤,但他已经从安全循环中学到,虽然妈妈现在离开了,可很快就会回来,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循环逐渐内化为一种信念,我可以处理这种分离,因为你在我的心中。养育者的回应不一定要非常完美、特别迅速,只要足够好,能让孩子得到这样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我的需要很重要,有人正在关注我,我可以放松了。有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这是孩子的休息点,也是加油站,这就是蓄满爱之杯,有安全基地的孩子,会把养育者当作爱、关心和支持的源泉
反复的积极互动,联结是在几年时间里每天都发生的,成千上万次的微小互动中形成的。这些反复的互动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却是必要的。孩子心中的“爱之杯”会规律性的空掉,就需要规律性的蓄杯。
镜像反应
跟孩子及时地回应、互动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镜像反应可以理解为从模仿孩子的表情开始。镜像反映的目的不是改变或消除情绪,而是帮助孩子知道她有情绪是正常的,它可以应对这些情绪。镜像反应形成的安全感发生在无意识层面,这是语言无法到达的。
许多父母认为忽视孩子的强烈情绪是在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这不符合神经生物学对情感及依恋理论的认知,与幼儿在生理上无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需要一个有爱心的成年人陪在身边,向他们展示该如何表达情绪,不被情绪淹没。
说“我不会让你伤害猫的”,不要说“你不能伤害猫”,前者是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后者是对孩子发号施令。
在0--3岁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问题行为”作出反应,这是一个理解“内疚”和“羞耻”
之间区别的好时机,“内疚”是一种“我做错事了”的感觉,还有机会补救。“羞耻”是一种“我好差劲!”,的感觉,从根本上否定自己,没有补救机会。
3---6岁,被称为“想要碰壁的年纪”,孩子想知道权利的界限在哪里,他们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为了帮孩子降低不安全感,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为一些事情负责,最好从游戏开始,这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当父母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要多听孩子的指挥。孩子在玩耍中,以及在与你的正常交谈中,自然地学习。
12--18岁,父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对孩子产生长期的影响,长期的影响是指对孩子的价值观、判断力和未来规划的影响,扩大这种影响力的方法是和孩子建立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彼此深度联结。
练习:
你能想起6--12岁的自己吗?
比较内向,学校里没有朋友,就是一个书呆子,不大跟别人交朋友,倒是跟学校教职工的男孩子玩的很开心。五年级的时候,最风光那时候学习好,还拿了很多奖,甚至有男生跟我告白的时候,别人说我又是长的最好看的时候
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从小体弱,一个礼拜就有三天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经常要养养身子,但是有爷爷奶奶的,很好,陪伴。爷爷奶奶很会做手工,经常做一些木质玩具,比如秋千啊,木制推车给我玩,奶奶还面一些野花,从小体质弱,但连奶奶都尽量让他生活有规律,六点就起床
小区周围都是住在医院里,玩伴都是医院里的小朋友,作业也不是负担,暑假就是玩。小时候也比较体弱,经常会前庭平衡,有一定问题会突然摔倒,那时候只能躺着,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身体很好,上课很认真,听课下课或者是放学就是疯狂的玩耍,尽情的玩耍,跳皮筋,跳绳,跳绳沙包多玩玩的很溜,玩的很开心,学习上也都不用家人操心,做作业速度很快,这是一个快乐的学习,毫无压力的,不需要大人管教的童年。
接纳孩子
接纳是如其所是的看到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接纳虽不是养育的最终目标,却能带来很多美好的改变。
接纳意味着不否定自己的感受,包括伤心、失望、难过。接纳意味着要看到自己的这些感受,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健康的表达,更意味着向前一步,拥抱孩子,以孩子需要的方式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支持。
父母怎样才能接纳孩子呢?有一个很管用的方法:和同病相怜的其他父母进行倾听伙伴式的交流,网上或面对面交流都可以。
有时,接纳还意味着不干涉,不改变,看到孩子原本的样子,不强求他成为不一样的人,否则父母会陷入深深的失望,让孩子感到无比沮丧,学会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孩子应该得到共情,而非谴责,父母应该自我慈悲,而非自我批评。
认知重构
人都容易把关注点放在问题上,但这会导致负面心态。认知重构会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旧认知:女儿生气是危险的
新认知:女儿渴望必须要理解和联结,尤其是在生气的时候
旧认识:我儿子有一个坏习惯
新认知:我儿子有合理的需求需要满足
旧认知:我的女儿很专横
新认知:我的女儿正在学习如何在感到独立的同时,与他人和平相处?
旧认知:我儿子有个缺点——太敏感了
新认知:我儿子有种宝贵的品质——非常敏感
旧认知:有个残疾孩子是可怕的
新认知:有个残疾孩子教我珍视善良
如果每个家长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消极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独特性,如果每个家长都能从“我的孩子为何达不到我的标准?”转变为“我的孩子是怎样赢得我的尊重的”,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幸福,孩子也会更加成功。
游戏币养育思维练习:
你的养育团队里都有谁?
每个人的优势是什么?
团队成员之间有些方面需要更多的沟通或连接?
你希望自己发展哪些品质来让团队更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