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相对于戾气十足的怼怼群,以其幽默的态度、戏谑的语言、夸张的交流迅速走红网络。它既是一种流行文化,又是网络情绪的传播渠道;既贴近生活,又以无厘头笑傲江湖;既是脑洞大开的创意,又因内核虚无广受抨击。
夸夸群是娱乐年代的群体潮流。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中,人们衣食不愁,但精神生活乏善可陈,枯燥的工作、竞争的压力、单调的节奏,或许在光阴的间隙中讨得一乐,也是件奢侈之事。夸夸群汇聚众智,给生活提供了更轻松的视角,让西装革履、但内心住着小孩的成年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夸夸群所表达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正能量从来不是无休止地喝鸡汤或剖析现实的阴影,更是在责任承担中的幽默和豁达。夸夸群以正向语言为载体,化解了萦绕于人们心头无言的苦闷,给社会增添了正能量。古时我们说“文以载道”,现今信息社会为形象化、直白化的语言交流提供了契机。比起网络暴力,或许“夸夸式”语言更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应用。
夸夸群实质上是对压力的缓解。不可否认,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上级、老板、老师、父母等话语权主体对我们严格的要求有时会因不近人情引起反感、抵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他人挑剔的目光常常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这种缺乏鼓励的交流模式是不平衡的、畸形的、缺乏温情的。夸夸群在这样的刚需下诞生,是现代人对生存环境无声的抵触和逃避。其实,在反思人际沟通模式的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个体都应主动学习避免批评式施压,同时打造一套个性化的自我调节方式,如通过听音乐、读书、练字、写作等健康生活习惯,积极做好心理建设,明确个人定位和生存价值,锻造不被他人评判所影响,又能吸收良好建议的强大内心。
夸夸群的牟利特点,决定了它消费主义的本质。夸夸群具有网络传播特性,与社交平台对接,旨在满足特定人群的心理需求,以小额打赏为报酬,这些因素与网红消费模式不谋而合。但凡消费,就存在消费者和受益方利益的博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这让温情中多了一些势利的因素。
除了因消费主义文化受到诟病,夸夸群终将湮灭的论断还由于其空洞的本质。在夸张的语言背后,在明知是娱乐和消费的前提下,在碎片化的众说纷纭中,人们很难从中汲取由衷的精神力量。生活是沉重的,因为生活是丰富的,当人们企图寻找一片“世外桃源”来满足内心的超荷时,他总会在终将面对的现实面前倍感失落。相对于“丧文化”“佛系文化”,夸夸群的效应可能是正面的,但当它昙花一现的实质逐渐被暴露时,也是它淹没在历史洪流之际。
夸亦有道,与其期待在虚拟世界中付费获得短暂的正能量,莫如在不断自我提升中找寻个人价值,在对身边人和颜悦色的笑颜中获得正反馈,在奉献社会中找到真正的踏实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