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人都忌讳“死亡”一词,极少会谈论到这个话题。即使在不得不提及的时候,也常常会用一些更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老了”、“走了”。
即使大家都知道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走向死亡,然而,我们大部分时候还是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结局,是一个和自己不大相干的话题。我们依然肆无忌惮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我们依然没日没夜地玩游戏、追电视剧……我们把时光虚度,我们把健康挥霍。可能在我们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天真的想法:总觉得不去想、不去说,那么它(死亡)就不会来。然而,这样的认知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往往只是让我们疏离了“死亡”这个概念,从而导致我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轻易就能发现原来越多的疾病都有年轻化的趋势,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就像今天,朋友一家来我家做客,在带他们周围转转的时候我发现哥哥的脚怎么走得一跛一瘸的。后来一问才知道,只比我大一岁的他居然已经患上痛风5、6年了,而最近又开始发左。痛风这种病主要就是因为摄入的蛋白质过高而引起的,曾经的他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每次吃海鲜可以一个人吃上好几斤,而且经常大鱼大肉,总觉得“不吃白不吃”。然而不到30岁就患上了这个病,从此不要说要与海鲜绝缘,就是咱们广东人最爱的老火汤他也基本不敢再碰,最近医生交代连肉也最好尽量少吃。可想而知,这对于曾经食肉如命的人而言,往后的日子会变得多么寡淡。
于是,我也不禁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毛病,其中最严重的可能就是熬夜和爱吃不爱动了。我想人思想里都容易有这样的惰性:明知道不好,但就是改不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有一件事是真的: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借此来提醒自己节制和克制。
(二)
然而,比“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更可怕的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所谓的“他已经死了”是指他在精神上已经麻木了。底层的人习惯了一贫如洗,安分地挣扎在生存边缘,从来没想过要去改变。富二代们、富三代们习惯了纸醉金迷,心安理得地好逸恶劳,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去创造些什么。而处于中间部分的大多数,总觉得成长的代价就是磨去一些棱角、抛弃一些梦想,按大众的标准过踏实的日子。就这样,毫无激情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死去。
也许是我们常常忘记了生命只有一次。难道在这仅有的一次机会里,你就不想活出个模样来吗?难道你就没有过憧憬和梦想吗?我不相信。只是,你更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管那里是否真的让你过得舒适,也不愿意为未知的梦想迈出崭新的一步罢了。你就这样,宁愿“早早地死去”,也不愿意冒险去看看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