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闻里读来三篇文章:
一
大年初二,城里的姑娘,拎着大包小包礼物回乡下娘家。除了礼物,红包自然也人人有份。爹妈的,刚过门的弟媳的,七大姑八大姨家孩子的,分分钟,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踪影。
回程前一晚,老妈低声嘀咕把她单独叫到屋里,本想着老太太有什么知心话不好意思当着弟弟弟媳的面讲,没料老妈语重心长的叮嘱到:“明天你就走了,再包1000块红包给弟媳肚子里的孩子,催生酒你就别回来了,省点路费。”
她推脱:过一段时间,孩子就出生了,见面礼肯定得给呀!
老妈不依不挠:一码归一码,出生前和出生后是两种红包。
她果断拒绝,然后被老妈大骂不孝,给娘家丢人现眼!
和老妈争执未果,然后连夜开车赶回了城里的家。
下个月的房贷,得刷信用卡来还上了。
二
河南省夹河乡南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士轩操办其父亲逝世五十周年祭奠活动,通知亲属以外人员参加,违规收受礼金9400元。
台前县纪委给予宋士轩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将9400元礼金予以退回。
三
绥阳县于1月16日以县治理滥办酒席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布《关于加强滥办酒席治理的公告》,规定除婚丧之外办理的其他酒席及非当事人配偶、子女、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员收取礼金均属滥办酒席。
该公告称,凡有滥办酒席者,是干部的一律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纪律责任,所收礼金全部予以收缴,对顶风违纪采取隐蔽、分散等方式滥办酒席逃避责任者,一律加重处分。属科级干部的,按照组织程序先免职再给予纪律处分;是群众的一律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坚决制止,对违规办理酒席者进行严格约束、严格管理、严肃处理。
有人批判,政府的手伸的太长;有人叫好,政府再不出手,每个月都要吃土。
总之,连政府都看不下去的事,基本就是大事了,譬如酒驾。
二
小时候,很期待村里有人家办红白喜事,一来难得热闹,二来可以吃顿酒席解馋。
那个年代,村里人少,除了嫁娶和生死,没什么其它摆酒的由头,所以每次别人家摆酒,都特希望和自己家沾点亲,带点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越来越多。大宴宾朋的理由变得五花八门,令人脑洞大开。订婚,结婚,催生,满月,周岁,上学,四十,八十,出殡,甚至乔迁,买车,孩子上大学等等,上至生,下至死,应有尽有。
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就算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邻居,无论张三李四,总之想请你吃他家的酒席,就能找到理由。
所以,这么些年来,老爸和老妈几乎村里所有人家的酒席都可以吃到。每次中午打电话回家没人接,十有八九就是被叫去吃酒了。
前些日子和老妈谈起去年的家庭开支,80%之多竟然用来送礼。
我说:以后不去好了,本来就不亲!
老妈回:这哪能行,不去以后还在村里活人吗?
所以,和大多数农村老人一样,父母整日节衣缩食,却经常出入饭店,大鱼大肉。
这是我们花大价钱买的,就算消化不了,也得吃下去!
他们一直这么自嘲,无奈又心酸。
三
记得有一次回家探亲,正好赶上一亲戚家的酒席。饭毕,男主人醉醺醺得边哭边当着大家的面声讨自己城里的亲戚。
“太不够意思了,太瞧不起人了! 都这么多年没见过面了,我一辈子有几个四十啊,好不容易摆次酒,和他们通了好几个电话,竟然还不回来!这样的亲戚,从此绝交!”
“是啊,这些城里人就是狗眼看人低,都怪咱过得不如人家!以后不联系就好了!”她老婆一边安慰,一边给老公端水,好不贴心。
在座的一众人等,个个附和着这一对夫妻,活脱脱,今天被看不起的是他们自己。
摆酒,原本可以是笔单纯的经济账,无非就是把送出去的收回来,最好多收点额外的。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得有人和你谈情分,就得有人和你讲面子。
明明素日无甚瓜葛,甚至在马上路迎面碰着都不认识的远房亲戚,我请,你就得来;你来,我就得往。
这样的逻辑貌似合情合理,却霸道无耻至极。
你的生日,你家娃的生日,甚至你买了车,搬了新家,为什么我就得掏红包?为什么我就得请了假去吃一顿毫不稀罕的酒席?
明明我们没那么熟,没那么亲,好不好?
你一辈子只有一次四十,我也没有两次。
只是,想给我过生日的自然会不请自来;那些不愿意给你过生日的,就算来了也不会祝你生日快乐!
一些人花了钱,还得口是心非,自然不爽。
你大摆筵席,一要钱,二要面,贪心不足莫过于此。
所以,不忘初衷便好!
四
儿子出生前,婆婆和公公打来电话,说要张罗办催生酒,我们自然不想折腾。
拧不过老头老太太,只好应了。
我和老公在北京,孩子在肚子里,爷爷奶奶在浙江,就这么不伦不类的摆了场酒,请了一众宾朋,想想都滑稽至极。
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爷爷奶奶开始把上学酒提日程。
“明年暑假,我们带孩子去毕业旅行!”我们回。
“那就十一!”爷爷奶奶不依不挠。
“十一要回姥姥家,没空!”
“那你们就不用回来了,我们自己摆!”两个老人气势汹汹。
“你们怎么就这么死脑筋呢?”姑姑看不下去了,过来插话。
两个老人这些年被别人家请去吃酒,给出去了不少红包,如果不摆酒,怎么才能拿回来?难道你家孩子上学,不请客,会有人主动送红包来吗?短短半天的功夫几万块的收入。你们是多么和钱过不去啊,还是脑子进水了转不过弯来?
“别人家孩子上学都摆酒,我们也肯定要摆,而且只能好,不能差!”听了姑姑的话,奶奶像吃了颗定心丸。
没有人和钱过不去,拿出去的再拿回来便是。
有的时候,让你妥协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情世故。
至于孩子自己,有我们的祝福便足够了。
五
自己刚开始在城里定居的时候,还真有点不适应。
没有亲戚,只有三五好友,一年到头,除了朋友间的小聚,没什么酒席。
“城里人情淡漠,不如乡下人热情,实在!”久居乡下的父母向来这么说。
直到近些年,乡下摆酒的热情日益高涨,父母越发被绑架的吃不消,才发现,原来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挺好的。
不用绞尽脑汁为了摆酒巧立名目,不用为了吃酒耽误工作生活,更不用假惺惺说一堆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
想下馆子了,自己去便是;想聚会了,吆喝那几个人就好。
无论酒菜如何,吃的也不过是份心情。
毕业这么些年,被邀参加了几个好友的婚礼后,便没有酒席可以吃了。
哪天,想念酒席的味道了,就回乡下。
想半天赚个万儿八千,就找个由头,回乡下攒个筵席。
既来钱,又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