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时的辅导员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演说家,几乎每一次开讲都会用极有蛊惑力的语言号召我们多读书,多多读书,多多多读书……
在她的号召下,我们班掀起了一个读书小热潮:有一位同学报告说一个星期就读了六十多本书,另一位更甚,据说曾不眠不休,挑灯夜战博尔赫斯,裴斯泰洛齐,弗洛伊德……听得我们瞠目结舌。
这两位同学在班级里有一定的职务,平时在教室和自习室都很少见到,寝室也是按时熄灯的,我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只准备毕业论文时,在图书室,我领略了其中一位的读书状态。只见他翻开一本崭新的讲义,用各色荧光笔快速地在上面勾画着,最多几十秒钟就翻过一页,真的是毫无夸张。旁边堆着几本成品和散乱的几支荧光笔。
我当时就震惊了,因为那是不是小说,不是散文,甚至不是诗歌,而是一本几乎纯理论的笔记,我考研时足足啃了两个星期的呀!后来论文答辩时,他的论文被批得体无完肤。果然~
我不否认有些人的智商的确很高,一目十行者也不在少数。可是作为心智正常的大多数,盲目地追求阅读数量,真的好吗?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当我们痛批浮光掠影的快餐文化,倡导多多读书时,是否又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快餐呢?
想起不久前的一个新闻,某明星带孩子去外国参加一个读书活动,读书数量最多的可以获取很乐观的奖励。明星于是鼓励孩子多多读书,争取拿大奖。可是很快工作人员便来请他的孩子退出比赛。因为读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读书时获得乐趣,可是这个孩子却一味地为了获取奖励而去读那些比较薄的容易读完的可是自己却并不喜欢的书,以至于读完后也没有什么思考和收获。
刚刚走向讲台时,我也运用了一系列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可是慢慢地我发现,那些读书最快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并不是考试机制的问题,而是他看起来读过了,也圈画做笔记了,甚至能够背下来了,可是一旦老师问到其中的内容和情感时,却是茫然不知。
我们为了什么而读书?为了升学,为了工作,为了净化心灵,甚至为了中华崛起都是很好的,也许还是我们太年轻,在别人厚重的人生阅历面前显得如此浅薄,所以才希望借助书籍使自己多一点点高度。
可是,请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方法可以因人而异,读书速度也可快可慢,但是一定要有思考,要有收获。如果只是勾勾画画之后便心满意足地束之高阁,只为了满足自己某某时间段里读过多少书的成就感,籍以获取谈资,那么还不如去阳台上喝杯咖啡,晒晒太阳。
我本人也是经历过年轻激进的岁月,每天为了某个目的,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地翻书。只是突然有一天我开始怀疑我读书的意义了,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当我重新在写字台上铺开书本,安安静静地抄写《论语》的时候,天鹅绒的的窗帘半卷,午后的阳光洒下来,金色的精灵在钢笔的勾回间跃动,那一刻,我衷心地感到: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