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是很聪明的一种动物,我们擅长总结规律,使用工具,这都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其实还有一件事“坏事”,人类也明显强于其他动物,那就是偷懒。
在家里,妈妈做家务,爸爸就可以偷懒了;在公司,员工辛勤工作,领导就可以偷懒了。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其实就是偷懒思维的典型应用。
人是有自己的思维判断的,如果觉得是无用的事,那就偷懒不去做。比如新员工入职干苦活累活,其实是老员工偷懒,他们认为这些事没有价值而已。可是,偷懒常常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干苦活累活的新员工可能会晋升的更快。
02
家长教育孩子时,也常常偷懒,觉得无用的事就不去做。
例子一
比如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小,在孩子犯错时会帮助孩子道歉并为孩子开脱:“孩子太小不懂事,给您添麻烦了。”
例子二
再比如觉得孩子听不懂,就不给孩子解释道理,并对孩子说:“你太小了,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就明白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看似家长帮助了孩子,做的是有意义的事,但事实上,家长其实在偷懒。第一个例子中,让小孩子学会道歉,懂得是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所以家长选择了更简单的替孩子道歉。第二个例子中,让小孩子明白大人明白的道理很难,所以大人及期望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己领悟,也是在逃避教育孩子。
03
家长教育孩子,只愿意做有用功,不做无用功,这样,那些没有成效的办法常常就被舍弃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家长不知道那些无用功有什么用。
80、90后的孩子,可能经历过这种教育。家长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对于家长来说,只有读书是有用的,而其他事无用的,理所应当的就不用做。这种观念就导致一个现象,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甚至家务活都不会干。
对于很多那一代家长,读小说、看画报、听音乐、玩游戏都是无用功。现在的家长逐渐吸取了教训,可是代价是一代人的畸形成长。现代的父母难道没有认知弊端吗?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事真的对孩子未来有所帮助吗?那些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真的就没用吗?
很多家长都提倡分享吧,就是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共享给其他人。家长普遍认为分享对孩子未来有帮助,所以与之对应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绪就是错误的,不被提倡。其实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绪 也是积极的情绪,孩子可能很在乎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害怕失去这个东西。家长没有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盲目的让孩子分享,就是掉入了偷懒的大坑。以一种我思想正确,所以其他行为都正确的概念来教育孩子。但是这样的家长却忽略了对于不同阶段孩子,对分享概念的理解不同。被分享的物品可能对孩子的意义也不同,不能一视同仁。孩子那些不被重视的情绪,看似无用,却可能对孩子未来影响深远。
04
很多时候,家长常有一种感觉,和孩子说了半天道理,但是他们好像根本没有理解,或者理解了也没记住,下次依然犯错。久而久之,家长居然听之任之,这也是偷懒。
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玩手机等电子产品。把手机没收,孩子立马大哭,怎么哄都不好,只能把手机还给孩子。或者公共场合孩子调皮不老实,家长就祭出大杀器手机,孩子立马变乖坐在凳子上。这不是教育上的偷懒是什么,家长也有畏难情绪啊。
有些家长说,怎么教育孩子都没用。但事实上,其实是孩子真的无法认清危害。如果他们可以体验失明一段时间,然后告诉他们玩手机可以导致失明,他们会很恐惧这个好玩的东西。因为他们真的体会到危害了。
反过来说,即便孩子现在体会不到危害,家长就偷懒不去说了吗?难道真指望孩子长大就自然懂了?确实,孩子慢慢长大,会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他没经历过,没听过的道理,肯定不懂。
05
教育孩子,家长绝对有偷懒的权力,也同样要接受偷懒的代价。就像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父亲是缺失的,说是忙于工作都是借口,只是这些男人认为小孩子教育扔给妈妈就可以了,本质上也是偷懒。
新时代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体力活,也是一场持久战。想要教育出好的孩子,从不偷懒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