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症。
拖延症也是症。
平时不做,事到临头拼命做,是病。
我以前就是这样,平时无动于衷,拖沓缓慢,等到非做不可时又拼命加班。周五要完成的事,我往往拖到周四的晚上。学校常规检查一般是两三个星期一次,时间一般是周六,我经历了无数个平时不管不顾、检查前疯狂加班的日子,有时甚至在检查前十分钟将要检查的东西送到办公室。
感觉自己像疯子,又像贼,很疲惫,很狼狈,很不爽。
有时睡得晚,早上便起不来,闹钟响了,眼睛睁不开,想着再睡五分钟……十分钟,眼看就要迟到了,才慌忙爬起来,胡乱地梳洗一番,抓起钥匙和包冲出家门。走在路上,想着自己的狼狈相,心情有些沮丧,到了单位发现昨天准备好的东西忘带了,一步错,步步错,恶性循环,不美好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
被迫、被动的感觉很不好,感觉自己一直在追、在赶,但是永远追不上、赶不上。而且人一慌,就容易乱,激情和智慧都会下降。
我们往往在追赶不上的时候,拼命追,熬夜追,使出浑身解数追,长此以往,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以前看过海归博士、复旦大学教师于娟的生命日记,深深震撼。那真是一个人的生命告白啊。这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32岁那年因为罹患乳腺癌,在与病痛抗争的那段日子,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她在电脑上敲出了长文——《 此生未完成》,字字血泪,字字温情,留给世人最真诚最恳切的忠告。
她在写 “为啥是我得癌症” 时提到,自己虽然很上进,但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总是“事到临头” 才去努力,比如,要考一个证,要参加一个考试,想到还有那么多时间,就先不管它,等到快要考试了,就拼命地熬夜看书复习,最后考试倒是过关了,身体却好像虚脱了一样。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次。后来她分析,这种魔鬼式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她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想真是十分可怕。
我尝试重新规划自己的时间。
见缝插针,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时间。网上有“利用碎片化时间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广告,可见碎片化的时间也很有价值;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除了上课、做讲座,还经营着自己的公众号,她边做家务边听书;公众号上有的老师为了抽时间看书,边煲粥边阅读,粥煲好了,几页书或几千字的读书笔记也写好了;有的老师出去开会也不忘带上一摞试卷在车上改……看来很多人把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 发挥到极致啊。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方法,于是,也尝试着去做。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虽然平时稍微忙碌一点,但不会总被人催了,不用加班到头皮发麻了,可以不慌不忙了,可以从容淡定了,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了,可以有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做了一份时间表,把要做的事情(我将它们视为作业)具体到每一天,比如,周一完 成“作业1” ,周二完成“作业2” ……周五晚上进行一个盘点和反思,把需要改进的记下来,放在下周的工作计划中。这样,我每天大概多出了一个小时的加班时间 ,虽说这是我自愿的加班,没有人给我加班费,但是较于大检查前的拼命追赶和鬼哭狼嚎,我认为我还是赚到了。再说,我每天做一点,在不慌不忙的状态中去做,肯定和慌忙中赶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当四周一片哀嚎,嚷嚷着“这么快!又要检查了!” “怎么办?今晚又要熬夜了!”我可以淡定地笑笑,说:“ 我的已经搞定了。” 接受同事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留给们一个从容下班、潇洒离去背影。
是的,我已经走在时间之前了。
晚上提前一个小时睡觉,早上可以在闹钟响之前起床,好好地洗个脸,梳妆一下,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在脑子里捋一遍,从从容容地出门。如果时间还早,可以绕远点,买一份自己喜欢吃的早餐。
平时把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解决掉,就不用事到临头焦头烂额、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心里从容了,才有把下一件事情做好的时间和智慧。
小鬼太多,抽出时间消灭一个是一个,以免到时候他们呼啦啦全蹿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
走在时间之前,不必赶,也不必追,不慌不忙,从从容容,才是生命应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