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00 赵涵
1983年,一个小姑娘诞生在北京大院的筒子楼中,在那里,她度过了一段“人见人爱”又无处安放的童年。因为父母经常出差,热心的邻居家成了她成长的“另一个家”。她不停辗转于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家,吃着百家饭,感受着大家对她的宠爱,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也渐渐形成了高敏感和讨好型人格。
肥胖伴随了小姑娘整个青春生涯,“胖”似乎是种原罪,不仅闹出病友误以为“她是刚分娩的孕妇”的乌龙,还让她过早地承受了“嫉妒之恶”的痛苦。
走过青涩的学生时代,在其他孩子庆祝“兵荒马乱”的高中生活的时候,小姑娘却以25分的差距,与中国人民大学失之交臂,不得不开始准备雅思考试。可命运再次给她开了个玩笑——原本自信满满一定可以拿到7.5分的雅思成绩,却只收到一份4.5分的成绩单。
异国他乡,小姑娘的留学生活也充满波折。被情绪不稳定的寄宿家庭的女主人暴力恐吓,险些流落街头……人生似乎就是这样,在她还未做好独立的准备时,生活的多米诺骨牌就一张接着一张地倒下,所有的选择都落在了小姑娘小小的手掌里,推着她不得不向前进。
小姑娘不停奔跑着,生活的考验依然在继续:她经历了一场不被看好的姐弟恋,最终修成甜蜜的正果;她进入职场,儿时的“嫉妒之恶”再次以更凶猛的姿势向她扑来;她遭受病痛,下肢瘫痪无法自理,失去了所有优雅与尊严……
这个小姑娘就是赵涵(Caroline涵涵姐),在她的新书《涵解:无畏真实》中记录了她前半生最真实的经历。书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的剧情,只有一段段真诚的心里话,以及赵涵在黑暗中摸索出的光芒。
翻开图书,开头有一篇关于赵涵的9问9答。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如何形容近10年的自己?
看到赵涵的回答,可以想象出她正轻轻笑开,上扬的唇角带出两个漂亮的梨涡,慢慢回答道:“一个公式:等待+接受+改变+放开=成长”
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式是怎样成就了现在的赵涵吧!
01 在等待中坚韧,厚积而薄发
寄宿在邻居家等待父母归来的童年,养成了赵涵高敏感的人格,
提到“敏感”一词,人们人总会说“敏感就是想太多有的没的”“和敏感的人相处起来太累啦”,这些话不断压缩着高敏感人群的立足之地。赵涵却说:“高敏感也是馈赠。”
高敏感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所以他们的预判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也超出常人。只要注意:一不要过度解读他人和反刍自己;二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三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保留高敏感带来的敏锐的同时,适当提升钝感力,让感知力恰到好处。
在相继被美国和加拿大拒签后,去澳大利亚留学成了赵涵“候选”中的“必选”。可一份只有4.5分的成绩单,打破了她所有的自信。
在与校方交涉的过程中,她得知还可以对雅思成绩进行再次确认。纵然所有人都告诉她不要浪费时间,她依旧不允许自己妥协,写了一封邮费昂贵的跨国信件寄给英国文化委员会。
经过漫长又煎熬的等待,当她收到迟迟到来的复议成功的信件时,如重释放却也委屈酸楚的心情最终化作眼泪,滴落而下。
赵涵与她的先生年龄相差将近5岁。从他们还是孩童时的短暂相处,到大雨磅礴共乘出租车,缘分没有让他们错过彼此。
可这段姐弟恋甜蜜之余却波折重重,不仅因工作与学业的关系被迫异地,还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熬过了爱情中的等待与坚持,两个人出国偷偷领证,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但还来不及感受新婚的甜蜜,来自家人的“考验”让生活剥开光鲜的面貌,露出现实的“里子”,让这对新人体会到生活原来不只有爱情。
狼狈的现实、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低头了吗?并没有,更不如说,这段难忘的经历让他们共同成长,更加珍惜彼此,也最终苦尽甘来。
有一个定律,叫作“鸭子定律”。
鸭子在水面游动的时候,总是优雅而闲适的样子,让人们不禁羡慕它的安逸。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水面之下,鸭子正拼命划水的模样。
很多时候,面对那些活得灿烂的人,总有人会觉得“他们的成功好像很简单”,却鲜少有人看见,成功的背后是怎样的拼尽全力。
令人羡慕的人生有捷径吗?或许,正是赵涵在等待中坚韧,在努力中沉淀,厚积而薄发,选择了这条笨拙的“捷径”,才最终走出了光芒万丈的人生。
02 接受不完美,接受普通、渺小与平凡
自出生后,疾病似乎成了紧随在赵涵身边的“隐形小伙伴”。她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又有先天性的牙瘤,需要谨慎饮食以防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遭遇车祸导致寰枢椎半脱位……
即便她努力进行着锻炼和康复训练,疾病仍然在她的身体上反复碾压。身体不佳,精神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很长一段时间,赵涵不愿意拉开窗帘去看外面的世界,甚至会羡慕一只狗的生活。她带着病痛与久治不愈的委屈与焦虑,崩溃地向医生哭诉。
医生淡淡地说:“你要学会与病共存,学会耐心等待,学会让它变成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几十年与病痛斗智斗勇,赵涵最终学会了感恩和接受,她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在没有犯病的日子,感谢生活赐予的恩惠。她说:“谢谢让我生病。”只要我们自己接纳了现实,学会了调侃自己的疾病,外界的一切逆耳忠言都会变得顺理成章,悲剧也能有喜感。
2018年,回国后的赵涵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做自媒体,她给自己定下规矩:不开滤镜,不作美颜。
真实,是她通往人心的“秘诀”,也是她在书中提到的最多的词语之一。
这两个字看上去很轻巧,实际做到却很难,大多数人并不能安然地接受这份真实。
“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因为眼角的皱纹、消失的下颚线而焦虑”“二十岁时觉得三十岁还远着呢,没想到一晃就已经站在望向四十岁的浪尖上”类似这样的话题,你是否也觉得眼熟呢?
我们有太多攻击自己的理由,却忘了,我们真正最应该疼爱的,正是我们自己。因为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也拿起手中的利剑,和外人一同鞭打我们的内心。消极负面的反馈,反复为我们带来低自我认知,直到“心”遍体鳞伤。
有些人会反驳:“要我接受真实的自己,不就是要我承认自己没用吗!”
接受自己并不意味着你得就此“躺平”,当我们接纳和认识了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自己在生活里的态度、在职场中的心态和在亲密关系中的姿态。看清了力气有多大,我们才能知道劲儿要往哪里使,才能在能力范围内把能控制的事情做好。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接纳自己?
赵涵的答案是:少攀比,少自虐,少听“蝲蝲蛄”叫,少想“百年以后”。做一个像牛油果一样的人,有恒定不变的坚实核心。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在《突破天性》中提到,根据自我监控的程度的高低,人可以分为“洋葱型人格(高自我监控)”和“牛油果型人格(低自我监控)”。
拥有牛油果型人格的人,更不会因为外界的看法而过分要求自己,也不会为了讨好他人而委曲求全。这份巍然不动的内核源于自我接纳,因自我接纳而自我认同,又因自我认同而内心坚定。
03 改变自己,从不设限开始
在遭遇寄宿家庭女主人的暴力恐吓后,年少的赵涵不得不尽快寻找下一个栖身之所。她在一天内拜访了五个家庭,最终缘分让她与Mrs.T相遇。这是一个非常有善的家庭,这对夫妇有三个女儿,他们也把赵涵当作第四个女儿一样疼爱着。
身为独身子女,幼年时父母又无法常伴身边,这或许都促使了赵涵的父母总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在Mrs.T家中,一次分西瓜的经历让赵涵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不懂得分享,并把很多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
这个认知打破了赵涵原有的观念,在书中她坦言过去的自己像个被麻绳五花大绑的螃蟹,虽然生活环境变换了,但旧有的环境和认知一直“束缚”着她。Mrs.T的直言不讳,成为赵涵打破固有思维、重塑自己的契机,之后她也把分享这种利他精神带到了生活和职场,在自媒体中传播给更多人。
想要解开捆绑住自己的麻绳并不难,除了外界的善意指点,赵涵也注重内在的修炼。她的方法是:选择像“海绵”一样生活。
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收力,也有不拘泥原本形状的弹性,还有恢复如初的复原力。当我们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学习到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抬高我们的眼界与格局。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嘉奖,也会遭遇挫折,会有负面能量,也可能因此膨胀。但我们仍有复原的能力,内化再沥干,把不需要的知识与情绪“排出”。
要始终坚信,我们拥有无限的伸展性和可塑性。不被固有模式束缚,更不被自身的弱点禁锢。正如知名画家欧姬芙所说:“我有生以来一直非常胆小,但我从来没有因为胆小而不做我想做的事。”不自我设限,不压抑自己的潜能,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做完整的不完美却美好的人。
04 放下,重新认识自我
其实,从等待到接受再到改变,这个过程中无处不存在“放下”。
在等待中放下痛苦,学会将目光投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不自怨自艾,而是依旧拼尽全力;
在接受中放下挑剔与评判,学会用真实和真诚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
在改变中放下执拗于过去、以为自己绝对正确的自己,学会用“空杯心态”不设限地成长;
在感情中放下不切实际的期许,学会用包容度去体会爱。
一切放下都将带来身或心的剧痛,但也正因为一次次的撕裂自我、重塑肌理,我们才能重新认识自我,最终“破茧成蝶”地正常,成就属于我们的人生。
05 尾声
在9问9答的最后,赵涵谈到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还是想成为我自己——狂热地追求生活,深情地热爱自己,温情地疗愈人生。”她如此写到。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无畏真实,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