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一直到死都没有实现他最大的人生理想?
大明开国元勋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作为军师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和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据说此人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半仙之体。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只给他封了个伯爵,俸禄240石,和他同样是文臣的李善长却被封为了公爵,俸禄4000载。而且后来刘伯温很想取代李善成成为丞相,但最终却换来了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
明朝初期,党争非常激烈,一派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最早跟他一起造反的淮西集团,领袖是李善长,另一派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江南名士浙东集团,这两派在打天下的时候还能共同对外,劲儿往一处使,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就开始明争暗斗,最初的表现就是刘伯温和李善长之间的冲突。
洪武元年,刚刚登基的朱元璋北上到汴梁去打仗,他把这李善长和刘伯温就留在了南京城,协助太子朱标来监国。李善长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让刘伯温给抓了。李善长这个人,非常看重同乡的情谊,就亲自去找刘伯温,看看能不能网开一面,刘伯温当然不答应了,于是就报告给了太子,直接就把李彬给杀了。
当时正好赶上闹旱灾,一直不下雨,刘伯温别出心裁的用李彬祭天来求雨,他这么做,实际上为了把自己神话,让人觉得他无所不能,让朱元璋更加的看重他,结果这回玩大了,一滴雨都没下,这下李善长可抓住把柄了,等朱元璋一回来就参了刘伯温一本,说他用有罪的人祭天,是对于天的大不敬,所以导致了干旱的更厉害。
在这个时候,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分子纷纷借机来弹劾刘伯温,但是没想到朱元璋不但没有处罚刘伯温,而且对于李善长是越来越不满。原因很简单,朱元璋看到了李善长党羽众多,觉得他威胁到了自己。
洪武三年,李善长病,跟朱元璋请假回家养病,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动了撤换李善长的心,他找到了刘伯温来征求意见,这对于刘伯温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上位机会。但是没想到,刘伯温坚决反对,万岁,李善长可不能撤换,他资格很老,可以调和各派文臣武将的矛盾。
这朱元璋可就有点不理解了,先生,李善长总在我面前陷害你,你为什么还要替他说好话呢?我这么做是在帮你啊。刘伯温听朱元璋这么一说,才敢确定朱元璋不是在试探他,是真心想撤换李善长了。于是他跪倒叩头说了,万岁,丞相可以换,但是就像一座大厦,要更换柱子,得有栋梁之才才行,要不然大厦会塌的。
他这话意思很明白,皇上,您得认清楚,满朝文武谁才是栋梁之才?在这个时候,君臣之间就开始博弈了,这次谈话也最终决定了刘伯温的命运。
朱元璋问,那我拿杨宪当宰相怎么样?杨宪虽然是山西人,但是他长期生活在江南,是刘伯温的重要伙伴。刘伯温说,杨羡有丞相之才,但是他气量狭小,不适合做丞相。
朱元璋还挺满意,看来刘伯温大公无私,为自己而说话。于是他又问,那汪广洋呢?汪广洋不属于任何派别,是个中立的人。刘伯温说,汪广阳的心胸还不如杨宪,不适合?朱元璋一听,中立的不行,难道他要推举李善长的人吗?那先生,胡惟庸合适吗?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淮西集团的重要骨干。刘伯温一听朱元璋提胡惟庸,一下就不高兴了,心话说了,这万岁心里的栋梁之才,怎么都是这号的小人物?他说,如果大明是一辆车,胡惟庸会让咱们翻车的。这么一说,朱元璋全明白了,好,我提的人你都否定了,那很明显就是你自己想当丞相呗。
朱元璋说,是啊,我说的人呀,都不如先生。言外之意,我说的人都不如你,难道你想当丞相吗?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肯定否定都不行。
刘伯温怎么回答呢?他说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万岁,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又不喜欢干一些琐碎的事情,我当丞相恐怕会辜负了您的信任。
为什么说这句话说错了呢?因为朱元璋说他选的人不如刘伯温,但是并没说要让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这么一推辞,那很显然是欲擒故纵。刘伯温想让朱元璋否认他的话,让他当丞相,可是朱元璋没表态。
刘伯温一看自己没戏了,就说,万岁,天下这么大,人才有的是,只要您是明主,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但是这仨人都不合适。这句话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彻底失望了,刘伯温否认所有人,说明他不适合当丞相,而且正因为他想当丞相,他就有了私心,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就不一定是公正的。因此,对刘伯温一向言听计从的朱元璋,这次根本不采纳他的建议,他不但撤了李善长,而且先后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就是不让你当。
同样,刘伯温对朱元璋也很失望,或者说对自己今后的仕途失去了信心,不久就提出了要告老还乡。朱元璋马上就给批了,从此刘伯温就回到了老家,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没过多久,他就受到了政敌胡惟庸的陷害,最终饮恨而亡。
那刘伯温的死到底是不是胡亲自下的毒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