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3
思维导图:
【梗概】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于斯多葛主义的理解以及践行后的收获和感悟。分别从四个部分娓娓道来:第一部分描述斯多葛主义的兴起;第二部分描述斯多葛主义的心理技巧;第三部分描述斯多葛主义对于生活的忠告;第四部分描述现代斯多葛主义的现状以及作者时间斯多葛的收获感悟。
【重点】
这本书的重点在第二第三部分,是实际性的方法论,尤其是第二部分,心理技巧;
我在读完整本书后印象最深刻也直接能写出导图的部分是第二部分。其中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宿命论、自寻不适、沉思,五大方法的描述和使用,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比如第三部分提到的社会责任,社会关系,甚至面对生活中的不好场景,比如面对侮辱、悲伤、变故等。
消极想象:其实是对自己珍视的事物做出失去地假想,理解世界的非永恒性,从而珍惜当下自己已经拥有;
控制三分法:其实是要花时间在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上,目标内在化,做出优先级地选择;
宿命论:其实是对于无法改变的过去和当下发生的事情不做沉溺和哀叹,而是接受发生,且汲取教训,感恩存在的美好而珍惜当下;
自寻不适:其实是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迎接一些不适感的发生,从而有足够地信念面对未来发生的任何不确定事情;
沉思:其实是我们需要多去关注我们日常精神世界的状态;
心理技巧的描述时作者还列举出当时典型的例子是如何践行的,践行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对于技巧的可实操性有了进一步地认可和学习。
【评价】
对于这本书,从一开始对于书名感觉的“枯燥”,到通读后的“有趣”,是一次意识地改变,也是一次心理状态的改变。
在阅读地过程中,会发现部分的技巧自己也有在使用,但是使用的过程中会有自我否定或者是他人看法的影响。阅读地过程中对周遭的世界开始从另外角度关注和理解起来,就好像分裂成了2个自己去对待生活的不同场景。
文章内有好几处的文字是触及我的内心的,让我对原来自己的思想有了转变。比如“灵魂不理智的收缩”,比如“世界的非永恒性”等等。在原来有限的接触社会范围内,让我扩大了对话范围,甚至了见识范围,思想范围,价值观范围。
书本的一开始和最终结尾都强调了人生哲学对于人一辈子的重要性。很多人是进化中生活的驱使而前进,但是我们阅读过这本书后,一定是会有所变化的,我们会选择适合我们的个性和环境的人生哲学,有目标的去履行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从而找到我们内心最想要的良好的生活。
【行动计划】
1、逐个学习心理技巧;当下可以将消极想象作为技巧首选进行练习,坚持21天为习惯;
2、将德行&安宁作为自己良好生活的追求,并记录日常影响德行&安宁的场景/话语;
3、面对文中提到的场景,记录自己平时的应对方式以及改进后的效果;
4、长期计划:践行斯多葛主义,从而发现简单事物中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
【摘录】
【引言部分】
1、高远的目标是人生哲学的首要成分,这意味着,如果你缺少生活中的高远目标,你就缺少条理清晰的人生哲学。哲学生活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实现你生活中的高远目标的策略。
🤔:目标、三观、方法论,生活这条轨道的前进是需要这3个要素的共同支撑才得以前进和抵达。每一站都是一个小目标的完成,然而终点的方向,很少有人清晰的知道。我迷迷糊糊的前进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下车,或者什么时候加点燃料,就沿着轨道往前,好像是被生活控制着。
2、和几乎每个人一样,我对缺少人生哲学的生活感觉很舒服,日子都用来寻找一个“富裕、社会地位、快乐等事物的”有趣的混合体。换句话说,我的人生哲学,可以被慈悲地叫作享乐主义的开明形式。
🤔:有的人说信仰是人最底层的热爱,有信仰的人知道每一步都是在靠近自己的终点站。但是缺乏信仰的人,对于生活是随大流地度过,他们习惯这样地节奏,习惯用自己去换取更多的财富,用财富换取更多的外在的快乐,就好像拥有了就是占有,而占有了就是幸福。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外在的快乐一旦被时间冲淡,那种感受来的格外的落寞。
【第一部分】
<第一章>哲学对生活感兴趣
1、也许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阅读古代那些创办学校的哲学家的著作,为自己创立一所虚拟学习。
🤔: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学校,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为自己创立一个虚拟的学校呢?我可以拥有很多老师,他们有的精通经济学,有的擅长伦理学,有的对物理学尤其热爱,而我们通过与这些人在书里对话交流,让自己有所成长。
2、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享受生活所能提供的良好事物,包括友谊和财富;只要他们不紧紧抓住这些良好的事物不放就行。的确,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定期中断自己对生活所能提供的事物的享受,花一些时间去仔细思考我们从正在享受的事物中所遭受的损失。
🤔:良好的事物是可以带给我的快乐的。比如友谊,朋友之间互相分享带给我们愉悦;比如财富,财富可以让我们去帮助一些人,或者为父母增加一些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享受这些良好事物的存在,也可以承受良好事物的不存在。本来良好事物并不是人本身的必需品,只是生活的添加剂,当我们过度去索取良好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欲望沟壑便会越来越深。
<第二章>最早的斯多葛主义者
1、当有能力获得满足时,为了得到更多,所以不幸福。
🤔:人很少会说:我很满足了,哪怕会说,也只是当下,当他遇到更吸引人的事物时,她便想要去争取去占有,而争取的过程中不乏出现消极情绪,类似:压力,崩溃等。其实,人间难得是清欢,拥有时要懂得满足,而不是觉得还会有更好地值得自己占有。
2、对于斯多葛主义者来说,一个人的德行并不取决于,比方说,他性生活的历史,相反,这要取决于他作为人的优秀程度——也就是他对生而为人应有的作用发挥得多好。
🤔:德行的意义,从古代的阐释来讲更有深意。生而为人的作用,从一个小我,到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看待之前被渺小化的我。我可以是堕落的,我可以是卑微的,我可以是自私的,但是这些样的我对于生而为人的仅这么一次机会,有价值么?第一次生而为人,不是应该需要好好的寻求一个有价值有德行的生活吗?此生不枉费,莫等年迈终来悔。
3、一个斯多葛学派的圣人,就是“没有虚荣心,因为无论别人说他好还是说他坏,他都漠不关心”,他从不会感到悲伤,因为他意识到悲伤是一种“灵魂不理智的收缩”。
🤔:很惊艳的一句话“灵魂不理智的收缩”,灵魂是一个生动的形像,它更好地维持在永恒的愉悦上可能才是平衡的,但是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的影响,而灵魂因为不够理智出现了不断的收缩,此时的灵魂是不平衡的,或大或小的改变,让灵魂中有若大若小的杂志进入,不纯的灵魂将慢慢的被吞噬掉那份愉悦。
<第三章>罗马斯多葛主义
1、斯多葛主义认为,享受生活所能够提供的好处并没有什么错,只要我们在享受的方式上小心谨慎就行,特别是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必须准备好放弃这些好处而不感到遗憾。
🤔:这句话和第一章的摘要2很像,再次摘要的意义是为了重点告诫自己,可以心诚淡然的去接受那些美好的事物,同样可以大大方方的放下那些美好的事物,不是必然的占有,而是偶然的拥有。
2、在刑场上,当他的朋友为他的命运哭泣时,塞涅卡却责备他们,他问,他们的斯多葛主义都给了他们什么?
🤔:这句话很有画面感,读到的时候整个脑海都有一种电影场面,而让我感动的是是,塞涅卡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并不是恐惧和怨念,而是面对朋友们对于他的命运哭泣的时,依然在告诉他们,斯多葛主义对于你们自己的意义不要因为这些外在的刺激而轻易放下,也许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信仰,无论生死,都在心底,面临死亡,身体可以终结,但是信仰不能。
3、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使用理性来赶走“所有那些使我们激动或使我们受到惊吓的事物”。如果可以做到这点,就可以保证有“无法被破坏的安宁和持久的自由”,我们就能体验“坚实的、永恒的、无穷尽的愉悦”。
🤔:联系第二章摘要里生动的灵魂一句,当我们的灵魂足够强大,可以调动强大的理性去对抗外界的一些不稳定事物时,那么灵魂本身的状态会是平稳的,安宁的。这就好像灵魂是一个大的城堡,而理性是城堡外的大的保护罩,任何外在的入侵,理性都第一时间去解决处理,而在理性保护下的灵魂则可以享受坚实地愉悦。
4、爱比克泰德希望他的学生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渴望从哲学中受益;第二,理解献身哲学所带来的将是什么。”
🤔:当我们去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同样可以问自己这2个问题,我读帧数,是想从哲学中获益吗?还是只是为了好奇或者是新鲜感;我学习后能理解献身哲学所带来的将是什么吗?也就是我读完这本书,我想哲学给我带来一些变化么?还是读完就好了。我看到书名的时候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的书籍,会有很多长篇大论来灌输头脑。但是我还是有兴趣阅读,因为哲学对于人而言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哲学一般是很多人经历很多事情后总结出来的富有可行性的思想指导。我是希望去了解哲学,也同样希望在了解哲学中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启发,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
5、任何有可能治愈疾病的方法也有可能给病人带来不适。
🤔:这句话是我喜欢的第二句。过于真实的一句话。有的东西可以治愈痛苦,比如酒精,比如麻药,比如新的恋情等,但是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完全的快乐,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一点点的麻木,而当疗效失去时,不适感立即反映出来。有的东西可以治愈疾病,比如开刀、化疗等,但是这些过程中都是病人忍受各种不适感和痛苦感而踽踽前行的。不要妄想美好的东西总是轻易获得,没有付出的代价,是不会从内心去觉得他是真的美好。
6、每日之始告诫自我:今天我会遇到干涉、忘恩负义、傲慢、不忠诚、恶意、和自私——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冒犯者的无知,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造成的。
🤔:这句话让我联系到了《思维改变生活》里的关于不良情绪如何处理的章节。这句话也适合于现在每天对自己说。我今天就实验了下,当有同事说出我不喜欢的话或者无意冒犯或者有意冒犯的话时,我都在内心告诫自己,记得理智,懂得无知,记得开心,懂得宽容。
7、所以,马可有很好的理由在他的《沉思录》中做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的艺术更像是摔跤而不像是跳舞”。
🤔:这句话跟第5局摘要联系起来更适合。生活的艺术更像是不断摔跤,不断去治疗的过程,不断摔跤教会我们什么值得珍惜,不断治疗是在忍受不适感之后慢慢地懂得满足。
8、现代人很少看到采纳一种人生哲学的需要,相反,他们倾向于把日子用于努力工作,以便能够买得起最新潮的消费品,他们坚定地相信,只要买购了东西,就能过一种既有意义又令人满足的生活。而且,即使这些人明白了购物之外的生活还有更多内容,他们也不可能在对人生哲学的追求中转向斯多葛主义。
🤔:这样的描述又是一种电影场景,作者仿佛是在导演一部电影,而每句话都是电影之外的旁边,我们是里面的演员,演着我们追求的那种貌似光彩的生活,我们貌似特别沉浸在这样的生活中。但是旁边的声音冷冰冰地刺进了我们的内心,这样的生活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吗?
【第二部分】
<第四章>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1、我们人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惯常地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
幸福的关键就是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一旦得到了经过辛苦工作才得到的东西,我们要采取步骤来阻止自己把这些东西看得习以为常。
获得幸福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不知足不满足,于是乎,欲望、嫉妒、对比等各种消极的情绪还是驱使自己去一条更深渊的道。这句话很像是回归初心的意思,当我们走向一个方向是最初的那份信念其实很纯粹,就像我跨行业入职公司时的想法只是找一份时间安排上较为规律的工作,现在,我的工作正是如此。我知足于此,但又有新的想法,也许这也是文中讲到的不满足不知足。
当下的自己已经完全适应现在工作的环境,对周围的同事也习以为常,因此会有其他想法,但同时又很依赖目前的环境,矛盾的心态总是在生活中存在。
幸福是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对于人、对于工作的最初需求,对于环境,我都珍惜,因此也没有不幸福,我想一些其他的想法也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事物中精进。
2、特别是,他们并不希望我们停止思考未来、为明天做计划;他们其实是要我们在为明天思考和做计划的同时,记着欣赏今天。
🤔:之前对于消极想象这句话的理解让我联系到以前的我,不敢想好的地方,做事总是想到最坏的结果,但是这样的心态总是让自己很消极;后来我改正了自己,学会想好的积极的,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现实和预想结果的落差让自己情绪起伏太大。其实对于消极想象的阐述是一个很中性且偏积极性的回答,读完之后也明白了自己对于这种想象之前的误解。
3、 虽然斯多葛主义者向被蹂躏的人提出建议,教他们怎样使自己的生存变得更可以忍受一些,但是他们可一点也不欣赏让这些人待在被征服的状态里。斯多葛主义者会做出努力,帮助这些人改善他们的外部境遇,但是同时,斯多葛主义者会建议他们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轻自身的痛苦,直到他们的境遇得以改善。
🤔:消极想象但却积极投入,这是我对于斯多葛主义这个消极想象的理解。他们不是单纯在思维领域做出一些反应,而是行为上进行投入和努力,拒绝坐以待毙,但是去努力的事情是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做无意义的付出。
4、用有意识地想象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事物的方法,我们就能够重新获得对这些东西的珍视;用这种重获的珍视,我们就能够使喜悦的能力死而复生。
🤔:主动地去消极想象失去,从而感受到此刻拥有是如此的幸福,从而充满幸福,从假设场景中获取幸福,是多么低成本的交换呀,而这些不用依靠他人,只要我们自己愿意相信,愿意尝试,愿意付出就可以。
5、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幸运地过着没有厄运降临的生活,这却正是他们的不幸。
🤔:这句话联想到之前的十七岁男孩跳桥事件,不清楚其中的谁是谁非,看到的只是男孩毫不犹豫地冲下车,一跃而下,母亲未能拉住孩子,痛苦不已。我想之前这个家庭谁都没用预想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母亲之前进行消极想象,那么在沟通时是否能和孩子更融洽更近距离的互动;如果孩子之前进行消极想象,那么对于生活遇到的事情,会不会更能理解和忽视一些没有必要的烦恼呢?往往当不幸发生的时候才会发现,之前很多东西都没有来得及做。
6、毕竟,进行消极想象,就是预想我们周围世界的非永恒性。
🤔:这是我喜欢的一句话,世界的非永恒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我们要永远做朋友,我们要永远在一起,我永远为公司效力等等,但是永远真的是存在的事实么?随时间的推移,很多承诺或者关系都会一一破灭,如果我们期待过高,或者说我们坚信承诺,那么最后的情绪起伏可能对于我们身心都会带来伤害。多希望,有些道理不是我们经历多了才明白,因为经历的过程伴随着那些消极的情绪。虽然读到这本书迟一点,但是幸好现在读到了,既能理解了过去的那些经历,同样对现在和未来报以更加宽容的心态。
<第五章>控制的两分法:论变得无敌
1、如果你拒绝参加你可能输掉的争斗,你就永远不会输掉一场争斗。
斯多葛主义者意识到,我们内在的目标会影响到我们外在的表现;但是他们也意识到,我们刻意设定的目标对我们随后的情绪状态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有意识地把赢得一场网球比赛设定为我们的目标,可以说,这不会增加赢得比赛的机会。
🤔:这是我喜欢的一句话,明知结果不是我想要,而还要去感受那些消极情绪。有时候更像是逞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东西,不要做过多的过好的预想,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
<第六章>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
1、爱比克泰德说,如果想要生活过得更好,我们就不应该要求事情来顺应我们的欲望,而是应该让我们的欲望来顺应事情;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希望事情“像它们确实发生的那样发生”。
🤔:初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有点绕,复读了好几遍才理解,当下已经发生或者在放生的事情其实不可控制,也不可改变,我们不需要因为我们欲望没有被实现而去让情绪过多地被左右。很多时候,当下事情的发生也有可能是之前没有做好每个阶段的内部努力,那现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去做的是做好当下的努力,这样有可能影响未来的发展,不重蹈覆辙。
2、有趣的是,尽管他们有决定论,尽管他们相信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必然的,但是古人并不以宿命论的态度来面对未来。例如,斯多葛主义者并不是漠然地坐在那里,顺从地等待着未来无论怎样的发落;相反,他们日日努力劳作,以求能够影响未来事情的结果。
🤔:这句话让我联系到第四章的第3句摘要,对于不可控制的未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预想要怎么怎么做,而是把当下的每一份付出做到位,也许这样可能影响未来原本的一些方向和定局。
<第七章> 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
1、从许多例证中领悟到,我们努力工作以求获得某种事物,是因为我们确信没有它我们会很悲惨。问题是,没有这些事物当中的一些,我们照样可以生活得极好;但是如果我们不试着离开这些东西去生活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其中哪些是离得了的。
🤔:生活的越是拥有的多,越觉得什么都不可舍弃。这让我想到了断舍离,其实最简单纯粹的生活并不是需要拥有很多,一些必需品,一个真实的自己就够了。没有尝试去放手,就会以为离不开,只有真正尝试,才知道是自己放大了对于事物的依赖性。
2、普通人拥抱快乐,而圣贤束缚快乐;
🤔:对于圣人这个词,其实是很高远的位子,想到了孔夫子。而我们如果想要改变,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圣人,我们可以学习圣人的方法,从而让自己可以不随波逐流,可以获得自己内心底真正追求的东西。
<第8章> 沉思:监督自我践行斯多葛主义
1、 以类似的思路,马可也建议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弄清我们做事情的动机;并且无论我们试图完成的事是什么,考虑它的价值。
🤔:这句话对于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具有指导意义。有动机,有目标,有价值,然后有方针有方法有行动。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可能更多了考虑到了我们的动机和最终实现的好处,但是价值的评估却是比较缺乏的。
2、 如果人们认为你物有所值,你就要反过来对自己有所怀疑。”
🤔:这是一句经验的话,很多时候听到前半句,内心是觉得满足的甚至还有点小窃喜,觉得自己就是如此,特别容易飘,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很少有人对我们说,连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沉浸在前面那句话的喜悦中无法自拔。其实我们最清楚自己的能力,而我们也应该更清晰自己的薄弱地方,我们要的是在薄弱的地方补上,在擅长的地方精进,而不是什么都挺好的夸赞让自己迷失。
3、 爱比克泰德说,最要紧的事情,并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斯多葛主义原则的能力,而是根据这些原则来生活的能力。
🤔:理论的宣传是那些表面喜爱者的自傲,而真正地喜欢是融入于生活,在实践中发现原则技巧真正地价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第三部分】
<第九章>责任:论热爱人类
1、他们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动物,因此我们就有责任和其他人形成和保持关系,尽管这些人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
🤔:事物都有两面性,与他人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带来苦恼,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毕竟人不是孤独地存活,而是社会关系的连接。虽说我们可以独立活在我们的生活圈,但是圈子里也分布着不同身份的社会人群,关系的亲疏或者是多重化都将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使得内心安宁。
2、理想的情况下,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对于他为别人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健忘的,就像一条葡萄藤为酒商结出一串葡萄时那样健忘。
🤔:这是喜欢的一句话,健忘,不是说想要记得,很像是做了一件习惯的事情,而不记得也很正常,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值得铭记。也不是什么大恩大德需要感激。但“理想”这个词戳进了现实,当下的生活确实是一种互助互惠的交换社会行为,离那样的境界还是非常遥远的。
3、如果做了被创造出来就该做的那些事情,我们就会享受“人的真正喜悦”。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思考过,我们出生之后长大之后哪些事情应该做,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生活中基本为了生存,然后是生存地更好,其次是满足更多的渴望而做事的,但是生而为人的使用感却极少极少提及。
<第十章>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
1、相反,我们应该寻求分享我们(正宗斯多葛主义的)的价值观,尤其是那些遵循这些价值观且在生活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人来做朋友。在享受这些友谊的同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们身上的优长之处。
🤔:志同道合与此句话比较吻合,好友两三一定是价值观吻合的人,且彼此都有特色的地方,彼此学习,彼此成长。朋友乃至恋人的最好关系是成就彼此的心智走向成熟。
2、更概括地说,当发现自己被某人的缺点激怒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缺点。
🤔: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尤其当别人实事求是地说出我们的缺点时,就感觉自己被剥光在人群被嘲笑。其实,人无完人,没有任何人没有缺点的,我们更多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接受不完整的存在缺点的自己。这样在他人戳穿我们的缺点时,能保持安宁。
3、 还有一个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做法,就是要记住,不管这个人正在做什么,我们对他所做事情的厌恶之情都会毫无例外地伤害到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我们的烦恼越多,事情变得会越糟。
🤔:他人之言其实无法伤害我们,能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于他人之言的判断之后的情绪,比如愤怒,比如厌恶,不良情绪对于生理的影响其实是最直接的。而减少这样的伤害,是我们的情绪要被理性控制住。
4、 他认为,把令人讨厌的事件放到广阔的宇宙背景中,就会使这种事情的微不足道越加显明,因而就会减轻我们的烦恼。
🤔:我们越是局限在小的空间内,我们的情绪越是能被影响,放大自己的思维,多去想想广阔的宇宙,人都是渺小的,更何况发生的这些小事。
<第十一章>侮辱:论容忍奚落
1、 他们的策略之一,是在受到侮辱时停下来想想那些侮辱者所说的是否真实。如果他们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感到沮丧
🤔:这句话和之前的他人戳穿我们的缺点一样,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接纳,那么对于他人的针对性描述我们不用在意。
2、 爱比克泰德提出了另外一种消除痛苦的策略,就是停下来想想侮辱者到底了解多少。他说出一些不利于我们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他想伤害我们的情感,而是因为他真的相信他所说的属实,或者他只是讲出了对于事物的感受。我们与其为他的诚实生气,倒不如心平气和地纠正他的看法。
🤔:我们对于他人的了解其实都是根据相处中得到的信息和感觉而合成的,并不是完整的,对于他人对我们的了解也是如此,那么他人针对性的言语可能只是不够了解我们,我们去纠正这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切勿在这个时候内心冒出杂念,揣测他人不好的意图,这样安宁的内心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3、 在其他情况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侮辱我们的人的性格有着极大的缺陷。正如马可所说,这些人与其说值得我们愤怒,倒不如说值得我们同情。
🤔:习惯侮辱他人的人可能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不够自信,比如不懂得沟通,这些并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而我们又何必因为他人的缺点而过多在意呢?
<第十二章>悲伤:论用理性战胜眼泪
1、塞涅卡告诉波利比乌斯,在适度的悲伤中,我们的理智“将坚守一种中间状态,它既不冷漠也不疯狂,使我们保持在理智和情感的平衡而非头脑的失衡状态”。
🤔:理性是人的特色,也是人的作用,我们利用理性在进行判断控制,将事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我们的心态便是安宁的平和的。平衡、合理、中间、安宁,这些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成就的。
<第十三章>愤怒:论战胜快乐
1、 概括地说,当你有能力体验快乐的时候,为什么非要体验反快乐呢?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喜欢的一句话,通过反问的语气来探究自己内心,是啊,有能力快乐,为什么要自寻烦恼?有能力快乐,为什么因为他人而苦恼?有能力快乐,为什么因为外在条件等放弃快乐?为什么呢?生而为人仅此一次,快乐的占比是多少?如果人的生命是一幅画的话,快乐的颜色又是多少,这幅画是阴暗的还是明亮的呢?
【第四部分】
<第十四章>个人价值观:论追求名誉
1、爱比克泰德忠告我们不要去追求社会地位,因为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取悦别人,那我们就无法自由地取悦自己。他说,我们将使自己变成奴隶。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克服这种困扰,那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赏,我们将不得不采纳他们的价值观。更准确地说,我们将不得不过一种别人认为成功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安宁,那么我们自身的幸福才是最值得的,取悦自己让自己内心愉悦且平和,也是我们追求的,但是追求社会地位,避免不了的是与他人关系上的摩擦,这样的话我们的内心会有波澜,难以控制
2、马可说,我应该反过来把这些时间用在我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上,也就是说,不做任何真正应该遭到嘲笑的事情。
相反,他穿得不一样是为了改造自己,以便“只对真正值得感到可耻的事情感到可耻,而忽略人们对另一些事物的低评价”。换句话说,加图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别人的蔑视,这样他就能够练习忽略他们的蔑视了。
🤔:被人嘲笑其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因为他人觉得好笑,甚至觉得蔑视。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在争取不让别人嘲笑我们上,要花时间在我们能够控制的事物上,且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却没有做,让他人嘲笑了,其实是我们自己没有想要取悦自己。
还有如果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也会扰乱内心的安宁,我们要学会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无论是赞赏还是嘲笑。
3、马可说,与其考虑未来的名声,倒不如脚踏实地地关注我们当前的境况;他建议我们应该“尽力过好今天”。
🤔:拥抱当下,拥抱今天,拥抱自己,关注已经拥有。
<第十五章>个人价值观:论奢侈生活
1、 如果习惯于奢侈的生活方式,这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我们将失去从简单事物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这句话点到我的词是“从简单事物中获得快乐的能力”,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且能从简单事物中获得快乐其实是低成本的高能力。物美价廉也许形象又不恰当地描述了这个能力以及能力所及的收获。
2、因此,当发觉自己想要某种事物时,我们应该停下来问自己这个欲望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如果是非自然的,那么要不要满足就应该三思而后行。
🤔:常常有欲望的时候就去追逐,而何时有停下来思考欲望的属性呢。自然欲望是人生存的需求,非自然的欲望也许是锦上添花的奢靡需求,也许是雪上加霜的罪恶需求。三思而后行。
3、“一个安于自己的微薄收入并且靠少量的钱就能使自己过得富足的人,是真正富有的人。”
🤔:从简单事物中获取快乐的能力的体现。
<第十六章>放逐:论在环境的变故中求生存
1、 这就是以往一直演习斯多葛主义训诫的意义,就是不让渴望的和厌烦的事物形成任何阻碍,防止这些事物有机可乘。我是终有一死的。如果是现在,那我马上就死;如果是过一会,那我现在就先吃午饭,因为午饭的时间到了;如果是以后死,那我就在那个指定的时间到来的时候再死。
🤔:不让渴望和厌烦的事物形成任何阻碍,及时是在面对生命危险的时候。这应该是高级斯多葛主义者的强大内心才有的安宁心态吧。
<第十七章>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
1、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墨索尼亚斯建议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接纳斯多葛主义:他认为这是为老年做准备的最佳方法。按照这个建议行事的人会发现,在渐渐变老的过程中,他不会抱怨青春和快乐的逝去、身体的日渐虚弱、健康的衰败以及亲属对他的冷落,因为“他从自身的智慧以及所接受的教育中,已经学会了有效对抗所有这些事情的办法”。
🤔:老年是一个精力,体力都逐渐衰弱的年龄阶段,但是大脑是清晰的,如果是一致接受斯多葛主义的人在老年的阶段对于生活其实是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乐于安宁的生活,不埋怨,不自怜,他们享受生活带给他们的当下的变化,他们甚至不用去对抗,因为内心已经接受了。
<第十八章>死亡:论良好的善终
1、毕竟,我们都会死,但是最好不要让恐惧糟蹋了我们的死亡。
🤔:死亡是消极的吗?出生是积极的吗?其实这些都是每个人对于这些词汇的个性感觉。善始善终这个词告诉我们良好的善终其实就是顺从自然的结果,而恐惧则是在顺从自然结果中作祟。我们恐惧这样的结果便会找一些不顺从自然的方法来阻挠,最后我们的心态是瓦解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地去阻止自然的发展。
2、我确信,对于他们这样的想法,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会以这样的质疑加以回应:如果生活中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为之牺牲生命,这样的生活还值得一过吗?
🤔: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付出生命的,这个问题谁能评判呢?想起之前有的人为了救落水者,献出自己的生命;有的消防员、军人为了救遇难者,献出自己的生命。旁观者有的说不值得,有的说是英雄,芸芸众生谁能评断当事人的内心。我想他们做出决定的那一刹那是遵从内心的选择,觉得值得,所以选择。
<第十九章>论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现在就开始,并准备遭受嘲弄
1、 由于已经学会去享受那些简单易得的东西以及那些不能从他们身边被抢走的东西,斯多葛主义者会在生活中发现很多可以享受的东西。结果,斯多葛主义者可能会发现,他们对于自己是谁,对于他们正在过的生活,以及对于他们所栖身的宇宙都感到享受。我要补充的是,这绝不是渺小的成就。
🤔:内心的丰腴,会影响当下生活的丰腴,因为知足所以感恩,因为享受当下,所以内心柔和且充满博爱。他们坚韧强大的内心可以剔除杂志,可以保持纯净。
<第二十章>斯多葛主义的衰落
1、始终追求的,应该是征服自我而不是命运,应该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已经建立的秩序,在总体上要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中的,所以当我们在外部事务中尽了最大努力之后,剩下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
其他人可能会有力量影响你如何生活,甚至会有力量影响你是否能够生活,但是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却说这些人没有力量毁坏你的生活。只有当你未能按照正确的价值观生活的时候,你才会毁坏自己的生活。
🤔:我们改变我们能控制的事物,从而改变我们自己走向我们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根据外界的需求,来改变自己。
2、更准确地说,他们认为,要把一个社会改造为人们可以在那里幸福生活的社会,第一步就是要教导人们如何在尽可能不倚靠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幸福。改造社会的第二步才是改变外部环境。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还会补充说,如果不能改造自己,那么无论怎样努力改造我们身处的社会,都不可能拥有良好的生活。
🤔:内心获得了真正想要的之后就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去改造外部世界。由内而外,由小我到大千世界。
<第二十一章>重新考虑斯多葛主义
1、 古埃及人和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在他们的治疗方法为什么奏效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但是在治疗方法的效用方面却判断正确。
🤔:所处环境的不同,让我们对于论证即事实的真实性存在考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效果是存在的。即便是我们当下提出的解决办法的论据,到未来的时间段也会被质疑,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能成功解决问题,那么他也是好方法,值得被传承和传播。
<第二十二章>践行斯多葛主义
1、根据斯多葛主义者的看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获得一种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或许包含着更少的舒适和享乐但是却包含着多得多的愉悦的一种。
🤔:舒适和享乐,有时候需要的是更多外在条件的辅助,而愉悦是内心的感受,它依赖于自身对于外界的感受,如果容易提取满足,那么容易获得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