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牡丹是花中之王,可能和牡丹花形硕大有关吧,老家的牡丹,今年开得更加灿烂,高高低低,或聚或散,站于花中,宛如来到了仙界,不由得笑靥如花。
花园中的牡丹从我记事起就年年开放,奶奶活着的时候,还要做牡丹饼吃,红色的饼,甜丝丝的,漾着花香,现在想来不觉满口生津。
牡丹已有百岁了,根部已木质化,足有小腿粗细。爷爷活着的时候,说他孩提时代,牡丹就在这里。爷爷活了90多岁,一晃去世10余年了。
今日的院落已被父母装饰一新,进院座西向东的一座厦房的墙上,悬挂着父亲《凤县加油》和《出入必须戴口罩》的特大幅宣传画。堂屋的墙上,悬挂着父亲创作的《再打抗疫阻击战》快板词板面,还有被授予“中国书香之家”称号的作家刘生文老师写给父亲的赠诗。悬挂着父亲今年创作的《我的旧宅老院》《老家门上的钥匙》的诗牌。
今日的老宅分外热闹,众多歌友、亲朋前来庆贺牡丹花会。他们在牡丹园中载歌载舞,笑靥如花,人面牡丹相映红。
除了唱歌,古风舞蹈也让人叹为观止,古曲悠扬,舞姿翩翩,似乎来到了花开洛阳的盛唐。
母亲今日没有怎么唱歌,她和几位歌友在厨房造饭,她说:“今天我给咱做搅团,菜也是我和老汉在院里种的,还有我们在自家树下弄的核桃絮絮,都是绿色食品,凤州风味,大家先赏牡丹,唱歌跳舞,我们给大家做菜去。”说罢又匆匆离开。
几盘农家特色菜,几杯淡酒,浆水搅团,使得午宴风味独特,听着歌友即兴表演的歌曲,赏着满园春光,让人心花摇曳,乐上眉梢。
我和凤县著名作家张革风同坐一席,张老师说:“我和你爸渊源极深。我十八九岁来到唐藏小学教书,和你爸共居一室。岂料几十年后,我俩已逾七旬,又殊途同归,因热爱公益,成为老年学学会正副会长的“老年搭档”。我怀揣着作家梦,养成了退休也闲不下的“苦行僧”习性,为生活的山地立传,为他人做嫁衣裳;你爸则吹拉弹唱画都行,又喜舞文弄墨,从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仍不图清闲,为社区办板报,为公益不停歇,还头-个拉起了“激情周末合唱团”,又带领“文艺轻骑兵”“老年学学会文艺宣传分队”,与同样爱好的老伴形影不离,走乡串镇搞宣传。你爸刚刚被评为“宝鸡好人”,可喜可贺。”
宴席结束,大家继续载歌载舞,庆贺今年的牡丹花会,十几年来,在父亲的倡导组织下,老年朋友们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发挥余热,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宣传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