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半年多了,最近趁着失恋期终于读完了。如同余华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本书仍然是黑色封面装帧,所不同的是,这本足足有六百多页,不可谓不厚。不过,跨越两个历史时代下的人物的生活、命运、归宿、恩怨、情仇等,要在一本书中写尽,这样一想,六百多页,其实并不算多。
初次翻开它的时候,便被看起来特别无厘头,甚至感觉有些奇葩的情节所深深吸引了,大脑中也不断在想作者居然会写出这样“粗鄙”的故事,还将此作为一本书的开头,因为偷看女人屁股反被发现这样的情节,从来都是极为不光彩的,生活中更少发生,更鲜为被“爆料”,“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什么目的?”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突然,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我以当下的眼光看待书中的人物,将他们“穿越”到了21世纪。我差点忘记了那是中国现代史中的至暗时刻——文革。
主人公李光头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号称“赵诗人”的赵胜利所发现,而远近闻名。凭借出卖偷看到的村里的大美人林红的屁股这一“轶事”,李光头开始到处骗吃骗喝,从吃不饱饭到整日能吃到免费的三鲜面和阳春面,李光头从此在刘村“春风得意”。
如果说李光头粗俗到令人瞠目结舌,那那些为了得到林红屁股的细节而给予李光头免费的面的人则更为粗俗粗鄙。我想每个读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对此行为嗤之以鼻,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我自己对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更多的是同情,毕竟出生背景是无法选择的,既不能责怪他读书少,也不能责怪他品质恶劣,谁能选择出身呢?谁又能选择时代呢!不过是浪潮中的一粒沙子,梦想改变世界,真的堪比登天了。
父亲死后,母亲李兰改嫁,李光头跟随母亲到了新的家庭,一家人生活虽清苦,但平静安稳。一切灾难随着母亲生病而逐个上演。继父宋凡平因为去上海看望生病住院的妻子,而被胳膊上套着红袖章的余拔牙和孙伟等人狠狠打死在了火车站。书中写道:革命的洪流滚滚而来,正在把刘镇打造成一个井冈山,这时的刘镇已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了。李兰临终前叮嘱宋钢:“最后一碗饭你们兄弟分着吃,最后一件衣服你们兄弟换着穿......”伴随着母亲李兰的因病逝世,李光头和异父异母的兄弟宋钢,两人过上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身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幸福年代里的人,我无法想象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怎样深重的灾难,有多少人为此而丧生,有多少家庭被迫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在痛苦、卑微、绝望的边缘徘徊,我无言去关注或评论身处其中的高层名流之辈,只是对时代下的小人物感到无比同情。革命浪潮下的他们,生如蝼蚁,对生命的渴望只能埋藏于心,活着成为了最大的奢侈品。反观现在,活着是最最基本的权利,不用拼命,甚至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拥有这项权利。想起我奶奶曾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到底是不一样了啊”,是啊,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变得越来越好了,人们不再追求活着了,民主、人权、自由、法制......一系列新词汇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化符号,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悲惨的时代,真的已经成为了历史。
时间转眼到了现在,李光头和宋钢各自找到了工作,李光头还当上了福利厂的厂长,一切仿佛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变。然而,兄弟两的感情之路却颇为戏剧,对林红一片痴情的李光头由于一厢情愿,加之林红父母的反对,而不能如愿以偿,结果林红喜欢上了宋钢,遂喜结连理。福利厂厂长、下海经商、市政府门口收垃圾等等经历之后,李光头终于在又一次经商中大获成功,不似之前工作中被人蔑视、看不起,这次他收获了整个刘镇的赞誉和掌声,他终于在刘镇扬眉吐气了。书中,人们蜂拥抢购旧西服的情节以及由李光头提议举办的处美人大赛,读来让人觉得滑稽又可笑、怪诞且肮脏。二十年后,宋钢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选择外出挣钱,名声在外的大老板李光头遂打起了林红的主意,年轻时没抱得美人归,如今色心又起,很快两人坠入爱河,缠绵数月后,宋钢回到了家乡,得知此事后,给兄弟李光头和老婆林红各留下了一封书信,便选择了卧轨自杀。宋钢死后,林红凭借李光头给的价值不菲的资金做起了红灯区生意。而李光头一边回忆和念叨宋钢,一边期盼着半年后去俄罗斯的太空训练中心接受航天员的训练课程......
淫秽、庸俗、阿谀、喧嚣、混乱......相互交织,构成了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的时代,揭示出了晚近提倡快速致富的中国粗粝的一面。作者冷幽默的写作手法,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历史的脉络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后记中,作者写道“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之前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风雨中呼喊》,读的过程中,我常想:主人公的生活已经够凄惨了,希望作者千万不要把他写死,可读罢,发现每一部都是悲剧的写照,难以有Happy ending。这本《兄弟》,读的过程中,自己仿佛是个“吃瓜群众”,沉浸于作者种下的每一个“瓜”,难以自拔,结局中,李光头的声名显赫和宋钢的悲惨自杀,让我不知该欣喜作者没让童年遭受不幸经历的李光头死,还是应该为作者把愚钝忠诚的宋钢写死而难过。
时代浪潮滚滚,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结局尚未可知之前,或许他们也曾奋力拼搏,拼尽全力想要改变命运,只不过,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当下,拥有许多选择权的你、我、我们,是否也同样拼尽全力生活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