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说了一句
我现在每天都很充实
感觉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然后就自问一下,真的吗?
你生活上的鸡毛蒜皮都理清了
那你学习上的呢,对哦
我可以写写学习上的收获
我一直有坚持每天听一本书的习惯
而且把樊登读书APP上的两百本书基本上都听过一遍了
那我就来写写,我的听书收获吧
就着下午在群里说了一句,假装拿一本书来看
我突然想到这句话好耳熟,
好像是樊登读书哪本书上听过的
是吧,就算听过,也完全不记得
那就回家重新听一遍吧
原来这句话类似的话是在《能力陷阱》听过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像艺术家一样去抄袭”我们必须得有一个互相借鉴的对象,
所以向他人学习,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这才能够让人成为真正的未来的自己
但是如果你喊着一个口号,说我就这样,我这个人我要真实,那你就永远待在当下
比如,你想成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你去找现在最了不起的艺术家,
看看你和他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差距在哪儿?
然后增加采取行动的紧迫感
还记得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来自于一个莱文森提出的“中年危机”和“七年之痒”这两个词
他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什么呢?
他说人生总是在稳定和改变两者的交替之间进行。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基本上都是有一段时间稳定,
有一段时间混乱地改变
改变之后再稳定
稳定之后再改变
这是他自己研究的结果
研究来研究去发现比例大概是7:3
就是大概是七年的稳定加三年的变动,
然后再来七年的稳定再加三年的变化。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我们的人生去验证一下
我的生活确实是这样的哦
最后《能力陷阱》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避免人生当中的三个陷阱
能力陷阱,人际关系陷阱和真实性陷阱
避免这三个陷阱的核心
就是我们要先做再去思考
我们要首先向一个偶像一样的去学习,工作
我们给自己当中找一个我们需要去模仿和学习甚至是挑战的对象
然后自己提出一些行为和动作上的要求
只有我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我们行动了
我们迈出了这一步
我们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所以,我在思考
我将模枋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行为呢?
以前我会想模信樊老师,所以假装每天买书,读书,
但最后还只能听书,因为自己读不懂
现在呢
我要以袁姐,绿水老师作榜样
首先要多听一些心理学的书,
想像她们一样能疗愈自己后,还能疗愈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