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书看报多动脑,换句话说就是主动地接收信息。因为只有在接触信息动用自己的大脑,形成自己的意见,才能加深记忆,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
信息量大并不代表能力强,思考才是提升能力的关键。读书看报不动脑的话,于本人毫无益处。即便增加信息量,也只是一时的。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总是看了前面的、忘记后面的。就像我年初读的书,到现在连书名都模糊了,更别提里面的内容了。但我上个月动手写素材、动脑记想法的书,直至今日还记得里面的主要章节。这就是动脑与不动脑的主要区别。
再举个例子,我们上学做习题,老师总是强调让我们做完再对答案。目的就是让我们自己开动脑筋,如果我们提前看到答案,就不会再去思考了。
02
读书看报要动脑,做题考试要动脑,与人沟通也离不开思考。
“天上有云、可能要下雨,带把伞吧。”
这段话耳熟吗?一个月总能听到或说到几次。大石哲之在《靠谱》一书中提到了“云-雨-伞”思考模型,指的是“事实、分析、行动”,是思考与沟通的工具。
在这个模型中,事实是基础、分析是过程、行动是结果。有基础、没过程,得不出结果;有过程、没基础,同样得不出结果;而有基础、有过程,没结果的思考是不完整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就像有云、有雨、没伞,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这个模型应用非常广,适用于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比如同事小王提出离职了,他的岗位也看缺人,你建议老板赶紧物色人选。小王离职是“云”,岗位缺人是“雨”、是分析,物色人选是“伞”、是“行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云-雨-伞”的模型,这样和上司汇报,比直接说“小王要离职了”或是“我们要招人”的效果来的好。
所以,我们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寻找它的云,认真思考它的雨,最后才能说服别人带伞。
03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可见,古人也非常强调“动脑”。读书看报、与人沟通都需要动脑,而很多工作本身就是脑力运动。开展工作前,要思考工作的方法、步骤,最后才是付诸行动。
职场中最忌讳的就是,只顾着“埋头拉车”,不想着“抬头看路”。接到任务,说做就做是盲目的。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想好思路、找出方法、设定步骤,在征得上司认可之后再行动。这样看起来绕了弯路,实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只有前提确定、方向明确,我们才能走得又快又准。
同事小张被组织培训这件事整得苦不堪言,很多事项都要变更、很多布置都要返工。效率低不说,还惹得上司怒骂连连:“你动动脑子好不好,不要什么都来问我!”
因为在准备培训时,他没有和上司确认清楚培训的目的、范围、预算等关键信息,导致遇到这些方面的信息,他便一次一次地请示,最终惹毛了上司。
其实,小张最好的做法是,先结合培训学校的建议,做出大致的计划,将培训工作整体和大致步骤列清楚,再与上司确认是否需要修改。这样既可以避免返工或临时变更,还可以较为清楚的估算工作量,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如此看来,脑子的确是个好东西,多动动没坏处。关于动脑,小伙伴们有没有趣事要分享?欢迎在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