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所有的味道除了舌头说好吃之外,还得让思想说好吃,这件事就开始变得人情味起来,饮食文化,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部极其富含我国地大物博,国民勤劳、智慧,食物色香味俱全的纪录片,每每看完,既有两行咸咸的眼泪,又有垂涎三尺的哈喇子。
姑且追溯古往今来对饮食文化的著作,南北朝时期虞宗的《食珍录》,记载了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隋代谢讽所著《食经》,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食品各目约五十种;清代文学家袁牧《随园食单》,书中一句“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对食物的见解淋漓尽致。
看过汪曾祺所写《老味道》,书中汪老用平素的文字描写云南味、家乡味、老味儿、鲜味儿的粗茶淡饭,却写出了人生的终极幸福与向往。最喜这句: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这几日在福州,着实当了回郇公厨,从小学到的十八班厨艺之皮毛,在这几平方米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进行着亲密接触,每日三餐,累煞我也,倒想起办公室的好来,还是处理一些无聊文件、写写领导讲话稿来的得心应手一些。
每座城市如人一样,都有她的气质与味道,我对福州这座城的感观是柔情,满城到处可见的榕树,垂着长长的丝绦,风一吹起,条条支根翩翩起舞,柔情蜜意拂面而来,我喜欢这种被拥抱的感觉。
也喜欢这里淡淡海的味道,天很蓝,云很淡,能让人想起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或许是因为每次来福州是带着休闲的心情,倘若让我生活打拼在这座城市,可能会失去发现美的眼睛,失去欣赏美的心情。
李先生带我和俩娃逛了逛三坊七巷,小巷里除了人还是人,脚步踩着脚步,没有空余之地逗留,连拍照留念都不时有满脸笑意的陌生人晃过你的镜头,多年以后,在泛黄的照片里总会伫立着几个与你同样拥有时代感的陌生人。
即便如此,也总比天天窝在家里要好些,出来看看人,闻闻空气里飘来的五味杂陈,感受在人群里的孤独感,生活总要往前看往前走。
大娃同样感受着人群里的孤独,他说还是小城市好,走在街上总会有人打招呼,不像这里,各自走各自的路。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座没有情感的城市,却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我无法想象倘若真的有一天随李先生驻扎在这里,我该怎么克服孤独,该怎么融入这群陌生?
绕过三坊七巷,李先生带我们到百年老店安泰楼吃福州地道的小吃,又是满满的人,干等着位置看别人吃的稀里哗啦,眼睛不断张望着柜台里那些美食,心里打起算盘,等下要点哪些好吃的。
地域化的美食,就让我这种偏食的人无福消受,海鲜的腥味、羊肉的骚味、内脏的感观等都是我难以入口的,虽然心里默念千百遍很美味,可吃起来却要打退堂鼓。
海蛎煎又称蚵仔煎,13年去台湾旅行的时候在士林夜市吃过一次,当时也是冲着大S和罗志祥演的电视剧《转角遇到爱》才买来品尝的,味道不错,只是我受不了那些黑黑软软的小海蛎,吃下去总觉得是一种罪过,以至于潦草几口便应付了事。
在安泰楼,我依旧是按着江南口味点餐,说来惭愧,店里传统招牌菜白炒虾球、蒜酱鱼唇、 糟羊肉、蛏干羊肚等名闻遐迩,创新名菜五采丰橙、燕丝炳鸡、 糟明虾等亦获广泛好评,但我无一涉足,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南水乡女子,爱的还是红烧肉、红烧鲫鱼、手工拉面……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骨架,美景是城市的容颜,美食是城市的养分。前几天,金华之声频道让我录一段四分钟左右的话说金华,我便说到了城市的这些元素,灵魂丰腴,骨架夯实,容颜端庄,养分鲜美,居民幸福,这是一座城市的魅力及胸怀。爱上一座城,不仅是因为城里的某个人,还该是这些拼凑而成的幸福感知。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苏东坡的《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是反对朝廷推行王安石新法时所感而写,既有陶渊明的归隐山林之心,又有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之心,身在野心在民的苏轼介于两难之中徘徊。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庆幸的,历朝历代才子们对朝廷统治及官宦政治的忧患,是我们所未曾及,国泰民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是我们共同的期许。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且醉且吟,且休且眠,福州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