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灯彩”,就是人们通常在传统节日、吉祥喜庆之时所张挂的彩灯。由于这些彩灯在形状、色彩以及灯火等方面常呈五颜六色、如花似锦,故民间亦称之为“花灯”。而元宵节在南京一直就是以灯为俗,用灯造景和借灯兴舞的传统岁时节日,秦淮灯彩可谓历史悠久。
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说说秦淮灯彩的历史,可以分为日渐繁荣、由盛及衰、百废俱兴三个阶段。
汉武帝在创制太初历时,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从此,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展都要大放光明,这一天又被称为“灯节”,不过因统治者实行宵禁,灯彩一度局限于深宫禁院。到了东晋时期,因匈奴入侵中原,北方豪门士族为避兵祸,举家南迁到秦淮河畔,每到元宵节,这些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便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不过,这个时期的秦淮花灯在结构造型上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只是在火把和灯具的基础上略加修饰而已,但材料却是使用昂贵的丝织品制成。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一种信号灯,俗称“孔明灯”,它与现代的灯笼区别在于顶部无开口,而下部却留有一个开口,里面下方可以点燃松脂,并不断利用空气加热后上升的力量飞向高空。南朝刘裕称帝以后,开始有了民间手艺人制作的葛布灯笼,它在椭圆形的结构的上、下方各留了一个空口,在燃烧时就能更利于空气的流通,这种灯既能照明,又可以供皇帝和臣子在喜庆佳节里欢聚一堂。
一直到了宋孝武帝时期,因造纸术迅速发展,价格低廉的纸张取代了丝织品,秦淮花灯这才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使得花灯艺术迅速发展。唐代开始元宵节灯会正式成为民间习俗,其规模也得到迅速发展,元宵节张灯时间由元宵一夜扩充到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共三夜,这三天取消宵禁,人们在这几天晚上可以自由外出往来。北宋时期,元宵节张灯时间又增加了正月十七、正月十八,累计五夜。其间,还出现了在彩灯上书写谜语的“灯谜”习俗,真可谓盛极一时。华夏闹元宵,天涯共此时,秦淮灯彩在明代达到了顶峰,朱元璋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每到元宵节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看花灯,猜灯谜,1372年元宵节,朱元璋为了渲染元宵节的繁华风月,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南京城里彩楼绵延,花灯烟火闪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简直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真可谓是“家家走桥,人人看灯”,著名的《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烟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到了明朝中后期,十里秦淮两岸雕梁画栋,夜晚华灯映水,在秦淮河的画舫上添置鼓乐,悬挂花灯,形成了我们俗称的“灯船”。到清朝时,灯火之盛比起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到元宵节前后也是花灯似海,人涌如潮,夜灿若昼,锣鼓喧天。
值得一提的是,金陵灯展还作为原型被写入《红楼梦》之中,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第二十二回中,还描写了贾母与众人在一起制作灯谜、竞猜取乐的场景“贾母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第五十三回也描写了荣国府元宵节夜晚设灯宴的情形,这些都是当时南京元宵节观灯猜谜等活动的一个缩影。
后来由于朝代更替,以及日军入侵,夫子庙灯市时兴时衰,新中国之后,夫子庙元宵灯会在十年动乱中也曾被迫中断,1985年才得以恢复,如今秦淮灯会已成为享誉全国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成为春节期间,南京市民参与最广的民俗活动。始于六朝时期的秦淮灯彩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愈具历史厚重感,承载了许多老南京人的童年记忆,“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秦淮灯会不仅成为南京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也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