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曲折,所以生动
小魔女:咱们写作文时,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生动吸引人。那怎样才能让文章生动、吸引人呢?要聊文,先看山。我们游山玩水时,最爱看什么山?低矮平坦、毫无变化的山你会喜欢吗?当然不会!谁都喜欢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景!同样,人们读文章时,喜欢读怎样的文章?语言无味、情节单调的文章,你会喜欢吗?当然也不会!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可见,文章因曲折而生动,有起伏波折的文章才有吸引力!今天就让张素卿老师来跟大家聊聊怎样把文章写得曲折生动吧!
名师简介:
张素卿,泉州市骨干教师、名班主任。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与学生阅读指导研究,多次进行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小课题研究,并取得优异成绩。作文导师团资深指导教师,已出版若干本作文指导书,是《少儿智力开发报》《少年作家》《快乐日记》等刊物的常约作家、专栏作家。
一、开头设置悬念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写文章来说,也同样适用)。如果一篇文章在开头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揪住读者的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揪住读者的心呢?)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什么叫在开头设置悬念呢?(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疑问,制造一个矛盾,或者创设一个冲突,以达到让读者有所期待,甚至是充满急切之情。)这样的方法有:
1.倒叙法。把故事的结尾放到开头来说,让读者一开始就产生好奇心。有好奇心,就有了阅读的兴趣。请看以下开头:
那一瞬间,你令我惊讶;那一瞬间,你令我惭愧;那一瞬间,你令我感动。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现在想来,似乎还历历在目……
令“我”惊讶、惭愧,而又感动的瞬间,会是怎样的瞬间呢?(为什么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我”却能“历历在目”呢?)读者看到这样的开头,就会非常好奇,产生想要了解整件事情经过的欲望。(可加例子)倒叙法还有很多种方式,很多种变形,我们在阅读名家作品时,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很多作家都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
2.疑问法。(学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就会有深究的欲望,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的,写文章时,如果插入问题,就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求探究事情的真相。在文章的开头设置疑问,就是为了用疑问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提出的疑问,有时候是关于文章的主要情节,有时候是关于人物的主要特征。)请看以下开头:
每当见到表情呆呆傻傻、个子小小矮矮的生锋,我就忍不住想起那一件事,忍不住问自己:他真的傻吗?
(看到这个开头,读者自然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外表“呆呆傻傻”的生锋,做了什么事情,才会让作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呢?读者的疑问,就是创作者的成功,就意味着,这个悬念设置得很成功!
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生锋不仅不傻,还有着一颗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的善良之心。瞧,究竟“傻”,还是“不傻”?这个悬念,从头贯穿到尾,直到最后一课,才见分晓!)
3.回忆法。(听见某种声音,想起曾经熟悉的声音;看见某种画面,想起熟悉的画面;尝到某种东西,想起相关的人物;闻见某种味道,想起相关的事件。)总之,由眼前的人、景、物,想起曾经的人、景、物,就是回忆法。
引起回忆的物件,往往是事情的线索;引起回忆的画面,往往是事情的关键处、高潮处、矛盾处。这样的物件,这样的画面,在开头先用回忆法呈现,不仅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也能对事件起铺垫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强调的作用。请看以下开头:
从小卖部出来,我拿着冰镇汽水,打开,喝上一口,真凉啊!夏日的燥热一下子消散了,我忍不住又贪婪地喝了一口。这清凉的感觉,多么熟悉,多么难忘……
(由此刻冰镇汽水的清凉,回忆起同学关心受伤的“我”,买汽水给“我”喝的情景,感触良多。冰镇汽水是引起回忆的物件,是本文的线索,是事件高潮的诱发物,也是情感表达的寄托物。)
二、行文巧设伏笔
如果单单只设置有悬念的开头,只能吸引读者一时的兴趣。想要时刻抓牢读者的心,就要有意识地在行文中巧设伏笔,(拟加)让故事既显丰满,更增趣味。
1.环境不是无情物
我们看小说,常常看到生动细腻的环境描写;我们读故事,常常能找出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们品诗歌,常常读到寓情于景。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至理直言。)事实上,任何环境描写,都不是孤立于事件而存在的,它总是为主题服务,为表达情意服务的。环境描写,要么是事件的铺垫,要么是心情的烘托。请看以下两段环境描写:
①同学们看见我,就像看见空气一样,一个个从我身边跑过。这不能怪他们,谁不想取得胜利呀!可我却觉得更难受了,太阳像火一样烤着我,让我无法呼吸,我的眼泪流得更凶了。
②一阵清风袭来,我感觉到一丝清凉,身体似乎好受了一些。佳豪扶着我,往教室走去。
第一处,真的只是太阳烤着“我”,让“我”难受,让“我”无法呼吸吗?(当然不全是!是“我”的心很难过,难过得无法呼吸。因为没人关心摔倒受伤的“我”,“我”感到很失望、很孤单、很痛苦。所以,太阳才会让“我”痛苦。
第二处,只是清风给“我”带来清凉吗?当然也不是!佳豪对“我”的关心,(让本来伤心失望的“我”,感到了丝丝温暖。这种及时的关心,浇灭“我”的阵阵焦躁,拂去“我”的小小痛苦,正如夏日里的清风,送来一阵清凉,那般惬意,那般可人。)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如果那时没吹来一阵风怎么办?
哈,告诉你一个小故事!有人问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你真的见过日本鬼子杀人吗?”莫言回答:“我没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鸡!”(善于写作的人,必定善于观察,更善于联想与迁移。莫言由杀鸡想到杀人,咱们也不妨让以前吹过的风,以前受过的清凉,在此刻该吹的时候吹,该凉的时候凉。)虽说写作来源于生活,但有时也是可以高于生活。有时候,为了表现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我们不妨施展一下“魔法”,改变一下天气或环境。
2.心理最能兴波
有一些事件,本身平淡无奇。比如,我第一次独自睡觉,走进房间,上床关灯,闭眼睡觉,什么也没发生。(这样平淡的故事自己不喜欢,读者更不喜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平淡的事情,变得不平淡呢?有,那就是制造波折!)怎样制造波折呢?哈,告诉大家一个诀窍,只要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只要是“我”当主角的文章,就不怕没波折!为什么?因为心理最能兴波呀!你的心里怎么想,完全由你做主,你可以联想未发生的情景,(假想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文章的曲折就有了呀!请看下面这段话:
打好鸡蛋后,我把锅放到了煤气灶上,空烧了一会,没等锅完全烧干,就抓起油瓶,迫不及待地开始倒油。“哧啦”一声,油迸出了许多“小火花”,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小火花”就溅到我身上了。“啊!”我大叫一声,吓得一蹦三尺高。“呲啦、呲啦”,油锅里发出了可怕的声音。“油锅不会爆炸吧?”我惊悚地望着油锅,不由自主地倒退了几步,“炒个鸡蛋怎么会这样呢?太可怕了!”我打起了退堂鼓。咦?声音变得越来越小了。好吧,那我就坚持到底吧!我小心翼翼地向油锅走去。此时,油锅已经变得很“平静”了。应该没事了,我往锅里倒入了事先打好的鸡蛋。“哗——啦——”一听到声音,我条件反射一般,身体绷紧,左脚后移,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怎么没有油点爆出来?哦!鸡蛋已经凝固了,边缘冒出了几个小泡泡。原来只是虚惊一场!唉,我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本来,对“我”来说,炒个菜相当顺利,什么意外也没发生。可是,“我”硬是想着,油锅会不会爆炸,于是,身体绷紧,汗毛倒竖,这些不都是“我”自己吓自己吗?可,这么一吓,文章就有了波折,就显得生动有趣了。)
3.好事总要多磨
一个愿望,如果马上就能实现,往往不被珍惜;一份情意,如果时刻拥有,往往会被忽略;一件事情,如果马上就能看到结果,往往无味。写作文时,如果能够让事情的真相来得晚一些,让美好的情感收获得晚一些,就会更令人感动,也会更令人难忘。
比如说,要写“爸爸开完家长会回家,很反常,不仅没有骂我,而且更关心我了”,这样一件事情,如果写“爸爸去开家长会了,回来时对我笑眯眯的,没打也没骂,还问我饿不饿,吃不吃点心”,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文章没有曲折,就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通过“好事多磨”,把事件磨得更曲折生动呢?一磨,老师通知开家长会,我很沮丧,担心又要挨骂甚至挨揍;二磨,我回家告诉爸爸要开家长会,爸爸同意前去,我忧心忡忡;三磨,爸爸去开家长会,我在家如坐针毡;结局,爸爸回家,不仅不骂不打,还问我饿不饿,我感到很纳闷。
瞧,如此打磨以后,读者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路历程,担心作者的担心,感受作者的喜悦,纳闷作者的纳闷。一切文章,只要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就是好文章。写作文,就要“好事多磨”。
4.欲扬不妨先抑
我们写作文,要尽量表现人物或事件好的一面,给人启发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可是,如果一味地夸奖与赞扬,就会显得平淡无趣。怎么办?欲扬先抑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要写妈妈爱我,可以先写妈妈对我“漠不关心”的一面;如果要表现老师对同学的关心,可以先写老师“严厉”的一面。经过对比,作者想要表现的爱和关心,就更突出了。请看下面两段话:
①“噔噔噔……”后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回头一看。居然是你,小萝卜头!你想干什么?骂张婷一顿?想到这,我狠狠瞪了你一眼:人家生病了,你还落井下石,怎么这么缺德呀!看着你小小的身子,大大的脑袋,心里又多了一份不喜欢!没想到,我居然错了!你没有骂张婷,而是冲出教室,冲向卫生间。等你回来时,手里多了一根拖把。
②“噔噔噔”一阵快速的脚步声传来,是来帮助我的吗?我抬眼一看,居然是他——经常“欺负”我的佳豪!哎,他肯定是看到我的狼狈样,要狠狠地嘲笑我了。想到这里,我的心也火烧火燎起来了。我缩成一团,恨不得拿棉花塞上耳朵。可是,我错了。佳豪并没有嘲笑我。他居然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伸到我的腋下,把我扶起来。
这两段文字,其初衷都是赞扬人的,但又都先把对方写得很不好,误会很深,笔锋一转,再出人意料写出对方的身上某种闪闪发光的品质,由误会生出更多的感动。这样欲扬先抑,对方的好,不就更明显了吗?
学生习作:
在规则面前,我犹豫了
福建省泉州市苏坑中心小学四(2)班 陈梓皓/文
生活中有许多规则,如果人人都能遵守它,我们的生活会很美好。但有时候,想要遵守规则却很难很难,特别是在面对诱惑的时候。那一次,在规则面前,我就犹豫了……
三年级时,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创办了一个图书角。图书角里的书都是同学们捐赠的,每一本都是好书。望着那一本本花花绿绿的书,我们都兴奋得像过年似的。但老师宣布了一条规则:要有借有还。我们都认真地回答:“知道了!”于是,图书角就开放了——每个人都能自主借书,自觉还书。
我借了一本《第七条猎狗》回家看。这书真好看啊,我一下子就被故事迷住了,接连看了好多遍,还觉得不过瘾,怎么也舍不得还。要是这本书是我的就好了,我叹了一口气。
突然,我被自己的一个念头吓了一跳:干脆别还了,反正没人知道!对呀,书的内容是那样精彩,拥有它,我就可以常常看了,反正图书角也没人管!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很快,我的手不听话地抖得好厉害。我仿佛看到老师责备的目光,听到同学讽刺的话语。有借有还,这是大家都得遵守的规则,我怎么能明知故犯呢?
应该还的!可是我看着封面上的孙悟空,他也看着我。他手中的金箍棒闪着金光,似乎在向我展示它的魅力。我的手又把书抓牢了,这么好的书,要是还了,就会被别的同学借走了,我想再看就难了。
我再次犹豫了。如果这本书是我的,那该多好哇!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时候我想起了课本中的詹姆斯,在父亲的坚持下,他不得不放走鲈鱼,遵守规则。没想到这次经历,却让他一辈子受益。我问自己,如果把这本书占为己有,你会快乐吗?我摇了摇头。如果我把书还了,就可以问心无愧。想到这里,我不再犹豫……
直到现在,那本书还待在书架上呢!尽管又有不少同学借去看,可过一段时间,它就又回到书架上去了。我很庆幸,在规则面前,我虽然犹豫了,但最后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名师点评】
梓皓的这篇文章很棒,他很会通过设置曲折的情节,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文章开头,既有矛盾,又有悬念。遵守规则很美好,但很难很难,这是矛盾;“我”面对诱惑犹豫了,这是悬念。
接着介绍事情的经过。一本书,一次心动,一次选择。事情其实很小,但小作者却描述得扣人心弦。对那本书,因为喜欢,所以想拥有;因为想拥有,就心生占有。这是第一个波折。有了不遵守规则的念头,就有了不安的心里挣扎,在还书与不还书之间犹豫,这是第二个波折。想到榜样,不再犹豫,但怎么做了呢?哈,不马上告诉你!这是悬念。
直到文章的结尾,我们才知道作者犹豫的结果。你发现没有,这篇文章,时时悬念,处处波折,直到文章的最后,才让读者知道事情的真相,为他的犹豫松一口气。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特别是让我们明白:平凡的小事,通过设置曲折的情节,就可以变得不平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