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7旧作
一、长长的楔子
1994年,一本叫做《当代歌坛》的杂志创刊,尽管当时的我对流行音乐不太感冒,但是杂志的吉祥物,那只时而引吭高歌、时而狂奏吉他的大嘴鳄鱼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9年,一本叫做《电影Show》的杂志创刊,除了刊物本身制作的精良和大气的版面设计,那只热衷于大嚼爆米花的杂志代言人——小精灵Casper也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眼球。
2001年,一本叫做《科幻迷》的杂志创刊(日后更名为《幻想》,成为国内插画迷和漫画迷的一代圣经),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这本“国内第一本聚焦欧美插图、漫画的前卫杂志”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插画圈和漫画圈的窗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得以认识和熟悉更多优秀的插画、漫画大师,不至于成为“只知Manga,不识Comic”的井底之蛙。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得知,《幻想》的主编和策划叫做苏海涛(Casper),1968年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商业美术专业,是一位资深的插画人,历任《当代歌坛》、《轻音乐》、《电影Show》等十多本杂志的美术总监,“大嘴鳄鱼”、“小精灵Casper”,《幻想》的“火眼”视觉标识和形象代言人“铁皮人”均出自于他的手笔。
创作出多个经典卡通形象的苏海涛老师
2001年到2005年,苏海涛老师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幻想》和子刊物《漫画派》,以及幻想系列丛书的发展上,以介绍最优秀的欧美CG、漫画、插画作品为己任。在这五年中,苏老师更多地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为了《幻想》的发展,他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幻想》在发行了49期之后无奈停刊。在《幻想》的停刊词里,苏老师对这五年时光作出了以下总结,“五年的时间,对于人生并不算长,但做为人的黄金时间来说确是非常珍贵,做为《幻想》就是他的全部时间,放在书架上厚厚的一摞,全部49期杂志是我个人和全体编辑回报热爱漫画与插图的所有读者的全部答案”。
图中的杂志和书籍足可证明我《幻想》铁杆粉丝的身份(以上收藏并非全部,还有一些散落在书堆里.......)
《幻想》的停刊留给国内众多粉丝一个大大的遗憾,但对于苏海涛老师的个人发展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就在2005年,他成立了苏海涛美术设计工作室,再次拿起了画笔,投身于儿童图书、有声图书装帧设计及绘本、插图、卡通造型、标志、包装的设计工作。诚如苏老师所说,“……我个人也终于有时间与大家一样拿起画笔享受绘画过程中的乐趣!”但是失去了《幻想》这片阵地的苏老师,也逐渐淡出了普通漫迷的视野……
2009年11月,为了寻觅热爱纸片的同好,我在网易上开了博,令人惊喜的是,我居然在网易上发现了苏海涛老师的博客——一个仍然围绕着优秀欧美CG、漫画、插画作品做文章的博客。自2007年7月27日以来,三年多的时间里,苏老师共发布了4922篇日志(截至9月5日),平均一天4.5篇,为众多的插画迷和漫画迷提供着海量的资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着《幻想》时代的事业。
二、破译Casper老师插画创作的密码
通过网络结识苏海涛老师之后,在一次与苏老师交换藏书的过程中,苏老师顺道给我寄来了他2009年的最新成果——有声绘本《木偶奇遇记》和《木偶奇遇记》的副产品《ART BOOK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这两本册子让我如获至宝,尤其是作为苏海涛工作室内部资料、未公开发行的后者,更是让我得以一窥苏老师插画创作的门径。本来早就想做一篇书报与博友们共同分享,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结果还是苏老师的那篇《成为插画家的十个备忘》给了我灵感——不妨写成一篇插画创作密码的破译报告好了,于是,就有了以下文字。鉴于在下资质愚钝,未能领会到的更多奥妙就有待各位博友自己去发现了。
密码之一:兴趣
自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风靡一时,再到众多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和“凯迪克奖”的绘本摆满了书店的儿童区,今时今日,绘本不再仅仅是小孩子的读物,而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为更多的读者喜爱和认可。不过,怎样才能创作出一本优秀的绘本,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见仁见智。
苏海涛老师绘制的这本《木偶奇遇记》,是“阳光视界有声图书”绘本系列丛书里的一部。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个系列共分六本,基本上都是《海的女儿》、《丑小鸭》、《杰克与魔豆》、《三只小猪》这种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有众多珠玉在前,想要画得出彩殊为不易。尤其是自1881年匹诺曹这个艺术形象从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头脑里诞生以来,这个教育小孩子不要撒谎的童话至少被一千个以上的艺术家演绎过,其中,又以1940年迪斯尼动画片《木偶奇遇记》中的卡通小木偶和意大利插画家英森诺提笔下的写实小木偶最为深入人心。面对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苏海涛老师为什么非要挑战《木偶奇遇记》呢?涛哥如此应答:“……这个是出版社的委托工作,但是内容可以自选,所以我选择了匹诺曹,因为童年时这个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有兴趣的成分。但从画这篇开始,我没有当成工作对待,更多的偏重于兴趣。所以画这个的近四个月的时间是很愉快的日子……”。
……所以说,创作优秀绘本的密码之一,就是兴趣。不过,在“兴趣”二字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勤奋”。没有创作前期海量的案头准备工作,没有大量的草图练习,没有对原作和前人优秀作品的细细琢磨,没有四个月不分昼夜的伏案作画,就算创作兴趣再浓也无法画出如此优秀的绘本吧。
说回苏海涛老师的这本《木偶奇遇记》,在短短28页的绘本里,无论是变化万千的Logo设计,鲜艳明快的色彩,夸张造型下精准的人体结构,还是游离于写实与卡通之间的人物造型,都打上了独特的“涛氏”烙印。这一切与涛哥多年积累的喷笔使用经验,传统手绘的功底,以及对Painter娴熟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尤其值得一赞的是匹诺曹的人物造型,既有卡通人物的可爱,其木头纹理又带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完全跳脱了前人的窠臼。
密码之二:插画创作的“冰山原则”
一本绘本,长的不过五六十页,短的不过二十来页,要在这不长的篇幅,以及有限的空间里讲完一个故事,并且做到老少咸宜、各取所需,其间涉及插画家对故事情节的总体把握,对故事叙述节奏的准确拿捏,以及对画面元素的选择和舍弃,说到底,就是对插画家是否真正掌握了“冰山原则”的一个考验(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那八分之一的部分,水下的八分之七则应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的头脑去补充、去完成 )。
于是,在绘本里,我们看到了如下的表现方式:在匹诺曹路遇木偶剧团受到诱惑一节,涛哥没有着力去描绘木偶剧团锣鼓喧天的热闹,以及熙熙攘攘看热闹的路人,而是以一张以剧团团长头像为中心、木偶头像占据四角的海报说明了一切,尽管这种表现方式不乏偷懒和讨巧的意味……
在匹诺曹卖掉父亲好不容易买来的书本,换取木偶剧团门票一段,涛哥没有选择绘制匹诺曹卖书换钱的场面,而是把那本书放在匹诺曹的脚下,作为小木偶登上剧团看台的垫脚石,在我看来,这种暗喻的手法就可称做“匠心独运”。
再说匹诺曹鼻子变长那一节,我几乎可以想象得到涛哥画完这一幅图时的得意神情——看过很多匹诺曹鼻子变长的画面,可没一个比这幅更有味道:构图采用仰视画法,匹诺曹的鼻子将画面一分为二,直插云霄,仅仅是对天上啄木鸟的数量和鸟儿高低错落的层次进行描摹,便足以让读者想象得出这小子说了多大的谎,鼻子升了有多长。
密码之三:跟随大师的脚步(To Follow The Master’s Footsteps)
密码之三实际上是涛哥自己破译的。在那本印刷精美的《ART BOOK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里,收录了涛哥创作《木偶奇遇记》以来的大量手稿和灵感火花,作为创作心路历程而存在的它虽说只是绘本的副产品,但从封面的设计、目录的安排,以及前后章节的布局上来看,说它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也不为过。而这个副产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于它的第三个章节——跟随大师的脚步(To Follow The Master’s Footsteps),这也是涛哥对《成为插画家的十个备忘》里第四点“了解学习和临摹名家名作”和第六点“向动画、电影学习”的完善和补充。
跟随大师的脚步,意思不就是指对大师画风的学习和临摹吗?是,也不全是。古语有云“法乎上得乎中,法乎中得乎下”,如果只是对大师笔意简单的模仿和复刻,就只能永远藏身于前人的阴影之中。因此,跟随大师脚步的精髓,首先在于是否能够站在大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高度去观察事物;其次,在于能否吸收和借鉴大师笔下的精髓,为我所用,以大师的风格为基础进行演化和二次创造。拿大家熟悉的插画家和漫画家做个例子,乔夫.达洛、恩奇.比拉、寺田克也、鸟山明、大友克洋的线条都曾经受到过莫比乌斯“短线笔触营造光影法”的影响(好像没受过莫比乌斯影响的漫画家就没有几个),可他们能够把对莫比乌斯的学习作为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习中脱胎换骨,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这也是他们日后能够自成一派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涛哥究竟跟随了哪些插画大师和动画师的脚步呢?如图所示——
一是阿方索.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捷克插画大师穆夏的创作涵盖招贴画、油画、雕塑、插图、建筑设计、室内装饰、首饰设计、彩色玻璃窗画等许多领域。在创作招贴画尤其是被称为“Panneaux décoratifs”(围绕同一个主题创作的成套的四幅图画)的招贴组画时,画面上方的穹顶效果、四周装饰性的枝蔓线条、人物身上的轮廓线,以及透明澄澈的水彩效果成为穆夏独特的标识,这种新艺术曲线装饰风格被人们称为“穆夏风格”(受这种风格影响的画师不在少数,美国的Adam hughes,日本的小畑健和Clamp均在此列)。而穆夏笔下的女性形象,婀娜多姿,曲线玲珑,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在描绘仙女这个形象时,涛哥借鉴的就是穆夏“四季组画”中夏季女神的形象。
二是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诺曼·洛克威尔1894年出生在纽约,是美国的现实主义插画家,被《纽约时报》誉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美国漫画家里受诺曼·洛克威尔影响最大而且最出名的人物,要数Alex ross,《天国降临》、《正义》封面构图的原型就来自诺曼·洛克威尔那幅著名的《知识的权力》)。诺曼·洛克威尔最擅长的是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或刻画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以及富有生命力的人物,以画笔营造“美国梦”。诺曼·洛克威尔笔下最富生气的,要数那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了。而涛哥在诺曼·洛克威尔身上偷师的,正是写实细腻的画风,以及小孩子活泼生动的表情。
三是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在创作科洛迪的头像时,涛哥借用了《蒙娜丽莎的微笑》里厚重的色调和历史感。
四是詹姆斯. 克里斯滕森(James Christensen)。美国著名的插画家,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著称,擅于营造寓言、传说和童话的世界。克里斯滕森的作品风格多样,人物造型独特且色彩繁复,带有显著的魔幻色彩。《木偶奇遇记》里另一个仙女形象便参考了克里斯滕森的画作。
五是动画片《天才小子杰米》。匹诺曹的人物造型,明显脱胎于小杰米,但涛哥笔下的这只小木偶是不是更有灵性了呢。
六是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别告诉我在这幅画里你没发现我们的老朋友啊,小丑鱼、海龟一家和海鸥……
三、尾声
作为一个插画和漫画爱好者,我对插画创作的理解连入门也谈不上。以上所述,只是我看了涛哥的绘本之后一些不吐不快的感受,错漏在所难免,希望不至于在各位方家面前露怯。各位有志于投身插画和漫画创作的博友,赶快去涛哥的博客看看才是正经,尤其不要错过那篇《成为插画家的十个备忘》,那才是插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门教材。
Tips:何为“有声绘本”:收到绘本之后,我就绘本的印刷颜色较深向涛哥请教原因。涛哥是这样回复我的,“关于绘本的印刷要提示一下,因为这个是有声读物,所以和普通的绘本印刷上不太一样,你仔细看,可以在白底色的地方看到细小的黑点,那个就是给镭射笔读取的有声码,因为有声码要使用黑色印刷,所以实际上绘本的黑色部分是依靠品红+黄+蓝色混合出来的模拟色,所以看过去会有些偏灰!”——现在我可算明白这绘本上的“START”和“STOP”是啥意思了。
由于没镭射笔,没能体验到有声读物的高科技。哪位博友如果有兴趣,不妨买只专用笔来试试。
苏海涛工作室的网站,可以看到涛哥过往的一些作品,本文除照片以外的所有图片,均来自该网站。
苏海涛老师的新作品会及时发布在这里(要翻墙)(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