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帝国的美艳黄昏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深秋的傍晚,熟透的秋风在我脸上淡淡的刮,满地的落叶在大地上慢慢的爬,西去的残阳啊,激发着一针鸡血,萋萋的衰草啊,荒凉着天涯旅客,古老的草原啊,笼罩着落日帝国,帝国的天空啊,倾斜着美艳暮色!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人在仰望,在倾听,在冥想———此时此刻,天与地,人与景,破败与衰亡,兴盛与荒凉,构成了一幅寂寞至极的尘世沧桑。
这衰败的荒原,有点难以描摹,又有点似曾相识,也许是失落后的安慰,或者是成功后的孤独,那落叶如风,草原苍茫,将衰亡演绎到极致,反而显现了一种异常的美。
这沧桑的落日,有点苦涩迷濛,又有点末日绝望,也许是高潮后的虚脱,或者是爆发后的蛮荒,那如烟白云,似血残阳,将高潮演绎到梦幻,反而迸发了一束初始的光。
春花秋月,四时不歇,衰亡是一种美,一种纯粹的美,完美的美,哪怕是近暮黄昏,易逝残阳,哪怕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诗人没有去写夕阳究竟是如何的美,而是打了一场伏击战,前两句以忧郁的心情来做局设围,最后一句反证把这场局死死闸住,然后围而不歼、引而不发,以气势逼迫沉陷局内的每个人都只能尽情地向诗人笔下的美景投降———那黄昏如海,残阳似血,完全不是你所想象中的失意和没落,而是如此生机勃勃的、充满了无数可能的美魅!
这样的构思尤如大写意的中国画,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轻描淡点之后,一幅美到极致的夕阳图跃然纸上,而且这幅画能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得很哲学,美得很抽象,美得极富技术含量。
对于这首诗,千百年来传诵不绝,但不少人解读成美景难常、人生苦短的灰暗色调,我以为不然,相反,这恰恰反映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乐观情怀,因为,对于诗人来说,那黄昏下的夕阳也是如此之美,以致于他有足够的热情来挽留终将消逝的黄昏。
是的,诗人不但留住了这黄昏,甚至让这一美景在文学史上的熠熠闪光,虽千百年而不落幕,堪称千古第一黄昏。
这不奇怪,因为这是天才的诗人和人类第一帝国的强强合作,才爆发的帝国第一黄昏啊!
这人类第一帝国的美艳黄昏!
许是天意,生活于大唐晚期的李商隐(813-858年),以瑰丽而又现实的文字,将他的点点滴滴都勾勒进帝国国运的轨迹里,阅时无限惊惶,阅后无比怅惘——究竟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才情,方能有此壮阔的意境与情思?
忽然感觉,历史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你看,盛唐的国运,转变得如此之快,四杰的才情刚刚发挥,诗仙的浪漫还待迸发,与众多才华绝代的大师喷薄而出的天才一代还没来得及收脚,我们的诗人还没来得及把时代热烈拥抱,大唐帝国已哗啦啦大厦将倾,如果早生一百年,以李商隐的才华支撑,以盛唐国运的淡妆浓抹,说不定连诗仙也要拱手投降。
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时代洪流绝不犹豫滚滚向前,因为还有更加绚烂的王朝亟待破土而出!
就像在森林里顽强生长的种子,又像是海水下拼命向上的水草,天才一代只能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利用仅有的、狭隘的历史缝隙,顽强的、郁闷而又壮丽的成长,留给后人生命的奇迹与艺术的魅影!
于是,我们天才的诗人,郁闷的诗人,被时代抑制的诗人,被国运枷锁的诗人,只能在大唐那业已倾斜的天空下,迸发他那很晚唐极深沉的文字,留给后人醉死人不偿命的诗行……
第一帝国的美艳黄昏,原来是如此的充满了繁华,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激情与青春。
作者简介:
一个爱好写作的会计师,一个爱好数据的写作者,你值得阅读!
喜欢文学和财经的小朋友,让我们共同启航,走向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