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偶然间我看到手机里面的知乎推送,有人在问,我今年30岁了,一事无成怎么办,我好奇点进去,想看看大家对这个年龄阶层有多少的愿景跟遗憾。
很惊讶的是这个问题居然有成千上万人在提问相似的问题,似乎急切需要一个如救世主般的答案可以在古人定下的“三十而立”的年龄界限里面抓到一根宝贵的救命稻草。
前几天跟我闺蜜一起吃饭,她跟我感叹到,以前一起上学,按部就班地一级升一级,感觉时间过得好慢我们真的从大学一毕业,人生像按下了加速键一样。
那时候二十出头的年龄就觉得自己长大了,没想到一眨眼90后的我们也快30了。
有人不愿长大,沉睡在自己编造的梦里;有人提前醒来,与时间做了朋友;有人刚醒,要一边接受时间的折磨,一边品尝自己过去种下的苦果。
身边的人好像都在忙,有的忙着升学,有的忙着工作,有的忙着结婚生子,忙着和同龄人竞争,甚至是比自己年长的人竞争,还要面对着新人的挑战以及过来人的排挤。
我们也慢慢习惯这一切,疲于奔命,慢慢地淡忘了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人生,最后只剩一副行尸走肉空壳。
三十岁了,一事无成怎么办?
什么就叫有成?事业有所成就?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
或许,我们真的不必按照别人的看法去过完这一生,可以克服这个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外界标签,有勇敢再拼一把,再试试不一样的生活,不要那么快就向生活缴械投降。
不管你现在身处什么年龄段,三十也好,四十也罢,都不要轻易缴械妥协,等不到风,暂时飞不起来,就用力跑,只有你能决定自己的样子,一定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2
周崇明,86年,34岁,二线城市本科毕业,用他的话来说好像是刚经历了一场劫难。
毕业没有实质性的技术本领,选择做了销售,普通农村孩子,没见过什么市面,所以前几年进步很慢,再加上行业不行。
17年前没赚到什么钱,17年后进入了一个新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如鱼得水,两年就干到全国销售负责人。
2021年12月份,他失业了,失业的原因被算计了,内幕过于复杂不适合在这篇写细,他说:”如果我还是几年前的屌丝。我觉得失业也没什么,毕竟销售在哪里都能干,偏偏我在这些年最高峰的时候给我迎头一棒。”
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无存款,老婆收入不高。这些是经济压力,相比于经济压力更大的精神上的,一个月时间他整个人瘦了10斤,对于职业,对于人生真的失去了方向,浑浑噩噩3个月,到现在终于算是走出来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一句:“世界很大,重新再来对于我说不是什么难事,也不会那么难,只要你想,什么时候都不晚。人生无常,遇到了就要去面对。30多岁人生才真正刚开始,要面对的事情太多太难。但只要不死,就有出头之日。”
他还是笑笑坦言庆幸30岁才找到自己的兴趣,没有学习方法也不太懂得坚持努力,32岁慢慢的学习也从中找到些学习的方法,33岁的感觉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一把年纪还在拼一把的路上。
其实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相互倾轧,相互博弈。人们受限于这一切,无法挣脱,却又只能奋力求生,那就拼一把吧,最坏的结果大器晚成。
你能提供什么价值,别人又愿出多少钱养你,才是生活的博弈。
3
儿时一点不顺心,就会找好多人哭诉,甚至一天发了几百条说说,其实只有一点痛就无限放大,只想要周围的人多爱自己一点,而成年人的难过,是我看到自己父亲听到各种生活琐事,接踵而来的工作压力之时的沉默,是我出了社会跟中年人当同事时,他们轻描淡写地跟我讲比我当下面对的困境更艰难的生死离别。
成人的世界里,占据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一个人扛下了所有,曾经自己觉得可以依靠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而自己身边的家人也越来越需要自己,为了责任,每一步都得稳扎稳打。
沉默变成了成年人解决人生苦楚的唯一吐途径,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只能硬抗,生活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悲伤依旧要继续,只能硬抗,别无选择。
学历越高越受精神之苦,学历越低越受身体之苦。
生活真的不会对你始终温柔,总有一天会露出狰狞的面孔,如果选择了逃避,就会越来越失去选择权,被迫被现实的残酷蹂躏和摆布。
有个玩笑话说,以前古人说的“三十而立”,是因为他们“早死”,我们现在大学毕业也都二十多岁了,“三十”岁对我们来说是刚开始,并不是做不出成绩就放弃了“努力”,不怕成长速度慢,怕的是慢慢的失去跟这个世界反抗的勇气。
不要过度精神内耗,一时兴起把提升自己作为目标,生活全部填满,没有多久坚持不下去就一脸苦相开始向生活认输,破罐破摔,开始摆烂生活;也不要生活一时过得舒坦就觉得现在的日子也可以,生活的无常会让你马上手无缚鸡之力。
人这一生,真的是漫长的马拉松,并非百米赛跑。三十岁一事无成不怕,但怕你一生都碌碌无为,你做不到的事总有人替你去做,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筛选。
我每一次都在自己的本子里一次又一次地写上:我来这世界一趟,活着就要为这个世界创造意义,不想碌碌无为过完这一生。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些光芒万丈的时刻,你的那一次别等到火化之时。
你看时间匆匆岁月不堪数,我想对你说:“别乱了节奏,别盲目攀比,做你自己但要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