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跟一朋友聊天,朋友说:唉,昨天好伤心啊,我儿子要爸爸不要妈妈。
我就问:具体是什么情况?
同事:昨天儿子在床上,哭闹着想要我抱抱,我还没抱呢,他爸爸进来了,立马就去找爸爸不要我了~
因为平时还经常听她说,她儿子见她就要吃奶,如果不吃奶就不会找她。于是我问:是不是你很少回应他?爸爸虽然在家时间少,但只要在就会较快回应他。
同事说:是啊,有时候他哭我完全没理他,他爸在外面听见了就会立马冲进来~平时基本都是奶奶带,哭闹的时候如果奶奶在就会去找奶奶,他一有啥动静奶奶就回应他,我怕惯着他了……
我:那就是了,你不理他,不回应他,时间长了,当然是谁回应他就找谁了~
这种情况就是宝宝没有跟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
平时在小区溜娃的时候,也时常会听到奶奶/外婆说她家娃晚上睡觉都不要妈妈,妈妈抱就哭,就只要奶奶/外婆。
我也才意识到,“哦,原来不是所有父母都知道这个依恋的”。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关于“依恋”的文章。
图片源自网络
婴儿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在自己所依恋的人(母亲)出现时,会更有安全感,能积极适应陌生环境,积极克服焦虑与恐惧,更具探索精神,且认知能得到快速发展。
依恋类型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
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儿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这一类型宝宝的妈妈对宝宝反应敏感和负责。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在场时,通常自己玩玩具,很少表现出与母亲的情感分享(例如微笑或拿玩具给母亲看)。当与母亲分离时,这种类型的婴儿没有表现出悲伤,对待陌生人的方式与对待母亲一样。在与母亲重聚时,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表现出忽视、转过头或从母亲身边走过,而不是接近母亲。
如果被母亲抱起来,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并不尽力保持与母亲的接触。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这一类型宝宝的妈妈对宝宝没有耐心,不喜欢宝宝的亲近和接触。
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婴儿虽然也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是一旦达到了这个目的却又生气地反抗与母亲接触。也称为矛盾性依恋。
这一类型宝宝的妈妈情绪多变,不稳定,常对婴儿有不一致的行为,时而温和时而粗暴。
Ainsworth的学生Mray Main,在20年后,她又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有观察到的依恋模型:
混乱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矛盾的或混乱的行为,在面对悲伤/恐惧时他们不能保持一个一致的依恋策略。
这些婴儿表现出的行为可能有静止不动、刻板行为或者直接对母亲表现出忧虑和恐惧。当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同时也被体验为危险的来源时,就会让孩子陷入茫然混乱状态。在一个有关父母虐待婴儿的研究中,82%的婴儿被鉴定为混乱型。
这一类型宝宝的妈妈通常偏向抑郁,倾向于虐待和忽视宝宝。
以上四种类型的依恋,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后面三种为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图片源自网络
影响婴儿依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母亲因素、父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婴儿气质等。那么如何让宝宝形成安全型依恋呢?
如何发展宝宝的安全依恋
每个宝宝生下来都具有自己的气质特征,父母要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去照顾和教育。有的宝宝就是更容易焦躁不安,需要父母更多耐心去安抚。
1、以温柔、理解的方式及时回应
给宝宝及时的反馈。要善于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积极回应他们的身心需要,当宝宝的需要满足了,自然不会怎么哭闹。多抱抱抚摸他,多与他眼神交流,让宝宝有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当宝宝哭闹时,要及时回应他,搞清楚他是为什么哭闹,为什么会有情绪,准确理解他的哭和他的小脾气,并温柔安抚和恰当回应他,他会感受到来自你的关爱,也会逐渐对你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且这种互动也能使宝宝顺利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也有利于他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及时回应,并不是说他要什么都立即满足他,而是你要能看见他的需要并及时回应,你是拒绝他的要求还是满足他的要求,总有一个回应给他,而不是一直责怪他不该有这种需要,或者选择忽视他的需要。
2、给宝宝有效的陪伴
父母陪伴宝宝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全心全意。尤其避免自己一边玩着手机一边随意应付孩子,父母是不是真心陪伴,宝宝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但陪伴并不是过度干预,尤其是宝宝会爬会走路以后,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时,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过度保护,也不要过度干预他的自主行为。
3、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温暖、和谐、互助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宝宝形成安全型依恋,相反,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让宝宝形成不安全依恋。
避免经常更换照养者。依恋关系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会经历一个过程,而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成年人持续照顾宝宝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如果经常更换照养人,宝宝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对宝宝的发育和成长也不利。
妈妈要避免突然与宝宝分离。如果妈妈需要离开宝宝外出时,不要悄无声息地偷偷溜走,也不要对宝宝撒谎。最好给宝宝一个分离的解释,并找好替代妈妈的人照顾他。
比如如果妈妈产后需要上班,应该提前让宝宝适应其他照养人(比如奶奶或外婆或爸爸等),避免妈妈突然离开,引起宝宝的不适应和不安;同时在妈妈上班离开时要告知宝宝要去哪里干什么,去多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
总的来说,妈妈及时满足婴儿吃喝拉撒的需要还不足以使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妈妈与婴儿在一起呆的时间长短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婴儿依恋的性质主要还是取决于妈妈是否对宝宝发出的信号敏感,并能准确地理解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同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作者介绍:是全国心理学排名前三某高校毕业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有快1岁的萌娃,还有一位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宝爸。乐于分享有关情绪情感、育儿、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等话题。欢迎大家咨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