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前两个方面,即推迟满足感和承担责任。自律的后两个原则是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一、为什么忠于事实就要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忠于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对现实了解得越多越好,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
当我们去往陌生地方时,往往会用到地图,它会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人生也需要一张地图。人生地图就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也可以称之为“认知视野”,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
如果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的地图就会越来越丰富,当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时,地图就会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相反,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足够完美,拒绝学习新东西,那么我们的地图就会停留在老旧的图库中得不到更新,造成信息失真,漏洞百出,这种狭隘的认知会导致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去年疫情爆发以来,各地都实行出行扫健康码。对于从来不上网,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出行就是一场灾难。出门看个病、买个菜都好比唐僧取经,一路都是障碍。这些老人因为时代变坏的太快,被数字化生活甩在了后边。
与之相反的是90岁老人“敏慈不老”火爆B站。从第一条视频播出,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收获了10万粉丝,成为B站年龄最大的UP主。
从不会说,到自己学着录视频,自己剪辑、上传视频,这个奶奶与时俱进的拼劲,让我们年轻人都汗颜。
所以,不管我们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与时俱进才是最好的选择,实时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尤为重要。当我们不接受质疑,不去思考改变的时候,就会在固步自封的路上越走越远,更不可能达到心智成熟的境界。
二、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会破坏自律的原则吗?
自律是一件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
在忙与闲之间要有个过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律的第四个原则——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其实就是要在自律上建立一个弹性的约束机制,即通过自我约束,让我们主动承担责任,但也要根据事实,进行自我调节,不能一味地增加压力。
心智成熟、目标责任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平衡。我们追求的应当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律。
因此,一个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但不会破坏自律的原则,反而会让人们更容易坚持自律。它能让我们坚持自律,承受压力的同时,通过调节机制,让自己紧张的情绪放松,从而获得更多的动力再持续的自律。
保持平衡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弃”这是斯科特·派克九岁那年学会的重要一课。
有一次他刚刚学会骑脚踏车,每天都兴奋地要骑车玩耍。在他家附近有一个陡坡,下坡处有个急转弯。那天早晨,他骑着脚踏车,飞也似的向坡下冲去,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带给他极大的快感。
骑车摔过跤的人都知道,这样下大坡,不能一个劲直接冲,要时不时捏捏刹车减速,否则很容易失控。斯科特·派克为了体验这种快感,没有减速。结果悲剧了,控制不住速度的他,被抛到几英尺以外的树丛里,身上全是伤口。
这样一次“失去平衡”的经历,让斯科特·派克明白:放弃俯冲而下的快感,心里会遗憾,但若是失去平衡,则痛苦更多。
人生也一样,一路之上诱惑太多了,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必须放弃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然而,放弃自我是一个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
为了减少痛苦,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作者称之为“兼容并包”,这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兼容并蓄,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子。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言谈举止锋芒毕露,做起事来也是横冲直撞,因此处处碰壁,动不动就被贬被罚。
中年以后,他意识到自己行事太过刚强,总是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于是他放弃了年轻时的刚强,在处事中变得圆融了。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而是在一次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放弃旧的处事原则,从而获得新的处事方式。
所以,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也是自律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努力,这其中充满了艰辛,贯穿了人的一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