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作者的随笔,类似于我们平时灵感突发,记在纸上,预备今后补充完整的短段内容。我也有很多这样的短句,也没有事后补充完整,当再度翻开这些句子时,它们已经失去了当时初写时的鲜活,而后来的心境,也捉摸不透当时写下这些句子的意愿,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我其实挺奇怪群里的年轻学生会分享这本书作为共度书物,读完第一章时,满脑子想的是辛弃疾的一首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本书并不适合阅历清浅的读者读,因为他们尚不懂得生活为何物,读了这本书,会以为生活就是这种冷漠,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
这本书我尚未读完,确切来说,是听完。本书适合用一种苍老的声音来读,读作者的心声,读他这一辈子的人生阅历。我听了前六章,感觉到一个人漫步在昏昏暗暗的旁晚,阳光不会再度出现,他将在其中永远永远的踱步下去。世人的纷纷闹闹与他无关,他只存在于自己的世界。没有活力,一边对自然景观充满热情,一边又对生活充满排斥。
对工作没有热情。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枯燥无味的工作,提到自己的老板,提到自己在借与贷的天平中失衡。恰好,我以前也做过会计,而今失去了工作。现在的我,无比渴望拥有一份工作,工作本身不仅仅是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在借与贷的小小天平里,有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是,你拥有的,你并不珍惜,你把它认为那是对你的束缚,对你的剥削。可正是这份工作,才换来了面包,换来了棉被,在寒冷的冬天不至于被冻死,在饥饿的早晨可以有口温暖的饭吃。
前一阵子有个综艺《中餐厅》,黄晓明因为态度问题频上微博热搜,我也同样认为是他本身性格有问题。直到苏有朋作为嘉宾来到中餐厅,他擦桌子,摆桌子,忙里忙外,眼睛里有光芒也有工作。黄晓明激动的跟他说,感谢他的到来,感觉有了最佳搭档。这恐怕是一种顺心如意的感觉,凡事不必说,自有人做好。黄晓明可以不用事事盯,因为有了主动寻找不足之处的伙伴。
看完这个片段后,我对自己曾经的工作态度有了深深的反思,我曾以为自己态度是端正的,如今想来,当初的态度也不过是,领导拿鞭子一挥,我满心抱怨的不情愿往前走。领导不挥鞭,我就窝在原处一动不动。
自己沦落到如此地步,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作所为,哪怕旁人看不见,时间都以将一切写进历史。
书中作者有一段关于死亡的描述。“我想知道被称作死亡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说的并不是我无法去理解的死亡之谜,而是生命终结时认得身体感受。”读到此处,感觉作者在物质上已经死亡,他游荡在阿尔塞纳尔大街上的只是灵魂。
他无法感受到人世间无意义的热闹。他可能也会不理解,在寒冷的冬日,我会牵着被裹成棉球一样的娃娃去围观旁人的婚礼。为鞭炮的轰然炸裂而嬉笑不已。这是生活,无意义,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