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否获得俯瞰视角,看清世间的大走势、大格局和大模型?
俯瞰
OVERLOOK
到万米高空去
可贵的钝感力
超级解释力
万物的共通规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
前面两章,讲的是人类由繁入简的两种思维方式:概念和象征。
其实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模型”。
文明会带来丰硕的成果,但也会导致知识的负担。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如果不能丢掉一些信息,回到清晰简洁的模型中去,难免会一片茫然。
就像坐飞机升至高空,再回望地面——丢掉细节之后,我们反而能看清山川河流的大走势、大格局、大模型。俯瞰之下,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心理学里有一派叫格式塔心理学,说的就是这个现象。人类总能跳出个体,从总体和宏观的层次上认知事物。
放弃细节,只观大略;屏蔽敏锐的觉察力,用“钝感力”重新理解万物。只要进入阅读的世界,我们时常能沐浴在这种智慧的照耀之下。
面对他人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日〕渡边淳一:《钝感力》
用俯瞰视角建立模型,有很多种方法。下面,我们就仿照视频语言中的“拉镜头”,由低到高地看看这些风景。
在阅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无非就是一次次治乱循环。从开国之祖到中兴之君,从衰败之世到亡国之日,中间再夹杂一些忠臣良将、才子佳人的事迹,故事也就讲完了。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如果把3000年的历史打通来看,你会发现,其中大有不同。
仅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中央王朝的都城会走出从长安到洛阳,再到北京这样一条线路?为什么会从西向东,再往北?
施展老师在《枢纽》里讲,一个国家的首都,一般都处在这个国家的重心位置。不是地图的几何中心,而是这个国家资源、人口、利益版图的重心。选择定都在哪里,实际上折射了那个时代国家重心的变化。
周、秦、汉、唐一开始都定都在长安。因为长安位于关中,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政权建立要靠军功集团。最典型的就是隋唐的关陇贵族。这帮人的势力一般都在关中,也就是长安附近。所以,早期王朝一般开始都定都在长安。
但是到了这些王朝中期,一旦皇权得到巩固,皇帝就不愿意处在军功集团的包围之下了,而是会往经济富庶的东边,也就是洛阳迁移。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和武则天。他们当了皇帝之后,立即放弃了关中本位,迁都洛阳,并且大兴科举,培养自己的人才班底,摆脱关陇贵族。
直到唐朝,中国地缘政治格局都呈现为东西矛盾。所以,都城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移动。
到了宋朝,中国进入了“古代平民社会”。因为印刷术的普及,平民子弟也能读书,皇帝在民间选拔官员的可能性大增。这样就形成了文官政府,武将很难进入中央决策系统,政权和军功集团的矛盾就没有了,豪族社会也结束了。所以,王朝就可以放心地定都中原,甚至放弃洛阳,跑到距离大运河更近的开封。
但是在元明清三代,中国的重心又发生了迁移。中国已经从以中原为主的王朝,演化成了一个多元文明体系。这个时候当然应该定都北京。
北京距离满洲的龙兴之地东北很近,距离草原也很近,清朝的皇帝可以在距离北京不远的避暑山庄接见蒙古的王爷们。西藏来的活佛经常住在五台山,进北京见皇帝也很容易。因为有运河,江南的资源也方便调运到北京。所以,北京的地位就变了。
站在中原的角度看,北京是边塞,但是站在大的体系来看,北京恰恰是枢纽。
我们继续登高。如果超出人类文明的范围,还能建立什么漂亮的模型?
还记得第一次翻开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的著作《规模》时,我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他说,生命表面看来好像可以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被非常简单的几个数学公式左右。
比如,新陈代谢率与体重的3/4次方成正比。说白了,体重越重,单位能耗越低。大象体重是老鼠的一万倍,而大象的基础代谢率只有老鼠的一千倍。因此,规模越大越经济。
然而,生物的体重不可能无限增大,因为力量与体重的2/3次方成正比。说白了,体重越小,反而越有力量。蚂蚁能背起比自身体重重很多的东西,而哥斯拉不可能存在,因为它还没有长到那么大就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
生物的寿命也在冥冥之中有定数,因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受到损伤。大象身上的细胞多,代谢过程中细胞损伤率更小,所以,大象比老鼠更长寿。寿命与体重的1/4次方成正比。体重越重的生物,寿命就越长。
总而言之,生物体的诸多特征都是由体重决定的。你只要告诉科学家一种动物的典型体重是多少,他就能告诉你这种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寿命大概是多少。你如果无视这些规律,随便幻想出一个怪兽,大自然可能根本就不允许它存在。
不仅是生物体,城市和公司也服从于一些不可违反的定律。
世间万物,一切变化,本质上都是规模的变化。我们只要搞懂规模改变时会发生什么,就搞懂了世间万物的共通规律。
我们还能往上走。接下来,让我们换成上帝视角,俯瞰宇宙。
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有一个经典形象——暗淡的蓝点。就是在漆黑的背景中,有一个只有几个像素大小的暗淡蓝点,那就是地球。它是目前在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方给它拍下的一张照片。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
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每个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转引自万维钢:《高手》
模型的价值就在于此。
它在各种尺度上创立类似于“天文学”这样的理解框架:丢掉细节,既能看到差别,也能看到那直抵宇宙尽头的统一性。
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深知,我们当下面对的区区磨难,在人世间本来常有,在宇宙中不值一提。难怪有人说,天文学是一种令人谦卑,也塑造人性格的学问。
据说有人问牛顿,你究竟伟大在哪儿?牛顿回答,不好说,但我发现了天上的天体和地上的马车、苹果居然遵循同一套方程。
这就是俯瞰的价值,它能撑大你的世界,让你获得一种超越性的视角。这种对世界超然的理解方式,现实生活给不了,只有阅读能带给你。
感谢俯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让一切都变得更有意义。
书单
BOOKLIST
你可以在这些书中俯瞰世界: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贾士蘅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棉花帝国》〔美〕斯文·贝克特,徐轶杰、杨燕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版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易中天,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惠此中国》赵汀阳,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大国宪制》苏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