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苹果书
对于我这种小女子,向来对战争题材的电影不是很感冒,一是觉得离自己有点远;二是觉得有点大同小异,同样的烟销弥漫、枪林弹雨,同样的神剧情,真是爱不来。
但本周确实没什么好电影,为满足自己对电影院那点“黑”的执念,只得选一部还说的过去的,无奈之选的《血战钢锯岭》,幸好看了,这是影院灯亮的那一刻在头脑蹦的第一句话。
是啊,幸好看了,不然心中那个固执弱小的自己从何唤起?
电影的一开头亮出一句:“真人真事”,心里凉了一截,行吧,又是宣传英雄主义的陈词滥调。
然后剧情不出意外的按老套路出牌,主角道斯对多萝西一见钟情,然后小伙决定去参军,姑娘依依不舍,只能临行前吻别,老套的爱情故事。道斯在军营的训练又处处可以看到《全金属外壳》的影子,没啥新意,唯一吸引我的是“暴露狂”那强壮的肌肉,差点流口水了(幸好在公共场合才不至于失态)。
而跳出这一切套路的是道斯拒绝触摸枪械,成了一名违抗命令的拒服兵役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参军不摸抢,那你干啥来?难不成看别人打仗?你想玩,长官可不陪你玩,于是上级动用一切手段,让道斯要么滚蛋,要么服从命令,但道斯既不滚蛋也不碰抢,只因为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可笑的理由:信仰!
什么?大敌当前,你的兄弟被日本人打得屁股尿流,你跟我谈信仰?就像那个上尉说的,文明世界的法则在战场上是失效的,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不带枪就上去,那不是脑子有病自寻死路吗?
道斯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嗯,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我信仰(他信的是“七日复临派”小教会)不容许我杀人,也不能摸抢。
好嘛,不给你点厉害,你还以为这世界都像上帝那么善良,就把他弄上军事法庭。所幸的是,他的老爸有一个后台强硬的老战友,才使他免于牢狱之灾。其实,现实比理想还要残酷的多,比起道斯,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当然,这是题外话。奔赴战场的道斯,全程开挂,开始他的英雄事迹!
影片中过硬的战争场面,血腥可怕(幸好是2D,3D非得失态不可),让我看到战争真正的样子:不美化战场,不粉饰死亡,不矮化敌人,不无视常识,不宣扬战争。这也许是除了道斯的“信仰”,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就在这片血与火交织、撒旦的化身肆虐之地,道斯的战友们也震惊了,他已经不是当初的“玉米杆”了,表现出难以想象更无法匹敌的勇气。
当大部队撤离,他决然戴上钢盔,再度冲向那所有人都不想多停留一秒的烈焰焦土中。他脑中唯一的念头是,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多救一个……他一次次用行动证明: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不勇敢。
就这样,道斯独自一个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救下75名受伤战友!自己毫发无伤,全身而退!有没有神剧的感觉?只能借用《天国王朝》里的台词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如果上帝不爱你,你如何能做到如此地步。
而现实中的道斯比电影里还牛,实际当时一片混乱,道哥救了多少人没人知道,他们营长要报一百,道哥自己谦虚说也就五十来个,双方最后妥协报了七十五人,明显不按套路出牌。电影的最后,担架上的道斯顺着峭壁边的绳索被松下,镜头给了一个在高空中宛如身在天堂的特写,才给人一种“电影”的感觉。而实际上,道哥在被担架抬下去的路上,自己滚下担架,因为发现了另一个伤员,他要把担架让给战友,然后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时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块弹片,路上还被日军狙击手打了一枪。有没有抗战神剧中死之前找颗树靠的赶脚?
而这就是“真人真事”,第一次发现现实比电影精彩,也难怪导演不敢把这段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可信度实在太低了,分分钟有神剧的嫌疑。
有没有信仰真的不一样啊,没信仰死的快,有信仰死的慢,就是这么的简单粗暴。其实在中国谈信仰这种东西有点扯淡,但我们还没有傻到去一味的贬低无视它。
在电影的四分之三处,我们才知道道斯之所以不碰抢不仅仅是因为宗教的原因,还跟他童年的阴影有关——他爸由于一战的影响,经常酗酒,有次举枪要杀他妈,道斯上前阻止,从此发誓不再碰抢。当“弑父”这一俄狄浦斯原罪摆上台面,所有人(包括没有信仰的我们)瞬间了然并接受了道斯看似无谓甚至愚蠢的坚持。因为我们也曾像他一样,为了心中某样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东西傻傻地坚持,虽然没有他的壮举,但也曾感动了自己。
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于道斯的勇敢与坚持,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两个画面把这种认可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等道斯做完周六祈祷才发动进攻;另一个是,在战争紧张之际,道斯坚持让人取回他遗落的圣经。
这两个画面看起来固然有点戏剧性,但我们却愿意相信,因为他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相待。
不管你是“玉米杆”还是人高马大,对于集体,我们都是弱小的。弱小生命在集体的洪流中绝地反击、摇身呐喊,赢得主流社会的认可,总是让我们毫无设防,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位。因为我们始终渴望,自己是被包容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