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马上过去,我也终于开始写弘丹老师的作业“点评一篇同班的文章”。
虽然大刘同学称自己要“写篇随意点的日记,想到哪就写到哪”,实际上这篇“随意”的日记干货还是不少。
尽管有太多人写过说理文章,但是大刘同学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回答”写作方法也是值得我借鉴的。
这篇文章从小标题上看是分了5个小标题,但是逻辑关系上是两个大的部分,前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每个小标题都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以回答问题的方式递进到下一层,第四第五个小标题是方法论,从“写作方法”和“写作素材”的整理入手,对初学写作者是非常大的启发。
详细来说说。
第一个小标题,部分是从字数和文章篇数回顾了前17天的写作之路,认为自己进步不大,同时提出作者的第一个问题:“写作进步很难短期见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这实际上与我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十七天的每天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很少,要求再高点的话那么几乎为零。这也是所有初学写作者或者说下决心要坚持写作的人的困惑:坚持的意义在哪里?我这么努力会成功吗?我还要不要坚持?我这么努力有意义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出第二个小标题“即使你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吗?”
大刘同学这里分析的很清楚,每个人练习写作的目的都不同,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但是,无论什么目的,他说,“你的目标订得越高,能实现的几率也越小。”
这里他轻描淡写地举了乾隆皇帝一生笔耕不辍写了四万多首诗但是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例子。这个例子真让人绝望不是吗?乾隆皇帝活了80多岁,坚持创作63年,你我谁能坚持的下去?要绝望了是吗?要放弃了是吗?没有天赋的努力就是徒劳无功的是吗?
带着这样的困惑,来到了第三个小标题“那我们还要坚持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大刘偷换了概念,写了4万多首诗没有成为伟大诗人的乾隆,比较的对象是李白杜甫,如果不跟李杜相比呢?“乾隆的文学功底还是很深厚的”。这里,如果能把乾隆的文学功底到底深厚到什么程度,再具体展开来写一下就更好了。对于观者来说,也能给自己一点信心:那我也写63年吧,起码能到乾隆这个水平。
我经常看大刘同学的文章,他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幽默,即便是说理文章也是这种幽默信手拈来,毫不做作,这一是源于作者本人对待生活的达观态度,二是人只有对生活的理解到了一定高度才幽默的起来,而幽默的底子是智商高,是有趣和机智。一般一个人的幽默能力和其智商成正比关系。他紧接着给这个终极问题一个答案,仍然是看似随意地用了最近刘建林的那个“给自己订个小目标”的梗:“先写他一亿字!”读者看到这里无不会心一笑。
第四个小标题开始是关于写作的方法论。他总结的是“‘多读、多写、多改’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这也的确是一个写作者的必由之路。无论最终的写作目的如何,这三个多都是必要条件。
他结合最近十几天的练习分析自己“还是写得太急了些”。我反观自己何尝不是。每一天都是在临近24点来临的时候把文章发上去,像南瓜马车就要来了的那个公主,匆匆忙忙结束,把文章发上去,来不及检查自己是不是丢了一只水晶鞋。
最后一个小标题,“关于写作素材”的整理,是纯纯干货。分享了他自己运用“有道云笔记”和微信公众号大V“咪蒙”的整理素材的方法,随时随地把素材分类到“我的笑话库、语录库、标题库、选题库、图片库、版式库里”里。
但是写到这里估计是大刘同学又困了,感觉没有写完,没有一个有力的收尾。我也一样,经常文章写到最后,匆匆收尾,像留了半截话没说完。读者看到这里总是会意犹未尽。如果关于咪蒙整理素材和自己“多读、多写、多改”都展开来深入写一写,那么这会是一篇非常清晰地说理文章,毕竟,前面已经铺垫的那么好了。
可是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人家大刘同学都说了,我就是“随意回顾下自己前面17天的写作”,是一篇日记。点评别人的文章总是头头是道,临到自己写又会怎么样呢?这是我留给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