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课改春天里的思绪
----教育随笔一则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等待 都必须等待
课改之风吹起来 就没打算停下
教育改革被掀起 就不会只是小雨点零星坠下
曾经思索 尝试 观摩 也迟疑
原来一切的幻想和期待 都比不上行动起来
这一周紧锣密鼓的听课 评课和讲座
从开始的麻木 内心波澜不惊
到后来的震撼 轻松和欣喜
再到现在的反思 内心回归宁静
我想了很多
联系到自己的实践 觉得自惭形秽
不用心生活 生活就回馈你平庸
不用心教学 工作回馈你疲惫
不用心与学生交流 课堂回馈你煎熬
就是这样 人总要不断犯错
借此提醒自己该怎么做
课改亦是如此
你总要做一点什么
才能分辨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合适的
什么是该保留的 什么是该改造的
关于课改,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新课改到底改什么?
被灌输过无数个答案,我心里也暗暗地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课改,改的是学生面对老师、面对课堂、面对同学时给自己的定位。面对老师,学生不再是一个只听说书的听众了,而是一个主动认知和质疑的求知者;不是学童,不是书生,而是对学问的主动研究者、思考者和践行者。面对课堂,学生不再是一个安静地记笔记,时不时跟同桌传纸条,做点小恶作剧的调皮的孩子了,而是一个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惑,敢于质疑权威,乐于与同学合作,乐于帮助弱者的这么一个多元角色。面对同学,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玩伴的关系,更是一种合作与需要,互补和共同成长的关系,别人的进步就是自己的进步,别人的落后就是自己的落后。由此,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必须空前强烈。所以课改,改的是学生的求知方式,改的是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改的是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再上升就是对一切孕育自己的人和事的归属和荣耀感。
第二,新课改真的能避免一刀切吗?
万事开头难,课改的前期工作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然后是实践倾向性的转变,再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和实践。这里,通常是老师带头,教学生如何去做,去表达,去参与课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课改模式的形成,每一步都不容易。
可是我们大刀阔斧地搞课改的同时,你想过吗,你的学生真正热爱这个事情吗?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一个克服自己胆小的尝试,一个迈出自我的步伐,这都是一种进步。可是,还是有学生只有在集体朗诵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用一种旁观的眼神瞅那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心想:老师不会叫我的,我也啥都不知道,已经习惯了,管你怎么上课,怎么课改,我就是这样,咋样了。
说好的课改,还是会有落后的学生,说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还是有学生被遗漏。
换个角度来看,课改其实只是变化了一种评价方式和定位。个人的学习过程是不变的。
真正爱学习的人,你不课改,他也会提前预习,课堂质疑,课后反思。对于不爱学习的人,你列预习提纲,他也只是完成任务,课堂上滥竽充数,老师说该讨论了,他还是不知道要干嘛,该怎么做,做些什么才算是在讨论在学知识。课后更别说温习。你逼进一步,他挪动一步。你不提防了,他也卸下防御。那么对于中等的学生,课改会带来不同吗?这类学生或许是课改能够撬动的主要的部分学生了,他们往往情商还不错,学习就是有点懒散缺乏动力,没有秩序和目标,如果课改课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执行方案,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从而提高也很快,效果会很明显。这也是我们学生中的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给静默的大多数,他们随时准备伸展腰肢,却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随时都可能插嘴欲望表现自己,却动辄被点名批评,倘若化这种叛逆的引人注目为正当发挥,给他们一个可以够得着的苹果,让他们一显身手,效果就会大变样。或许这是我们课改的着力点和短期内的见效药。
想到这里,课改还是要个别而论的,无论何时,都别忘了照顾有个性和有欠缺的这两类学生。
第三,学生在课改课上的表现,你发现了什么?
据我的观察和理解,在课改的课堂初体验上,有大概三类学生:
第一类学生,他们胆小害羞的,但是却有主见,能掌握课堂知识和技能,但是拙于表达,内向而不张扬。他们是课改的旁观者,也是传统课的优生。而课改会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类学生或许会由原来的尖子生转而变成尖子生之后的学生,如何抚慰他们的情绪,如何让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空间走向敢于表达和实现自我的大世界里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思考的问题,也正是这类学生,最能通过课改而重塑性格,摆脱自我局限,发展成更卓越的自己。
第二类学生,课改课上积极参与,可塑性极强,能够完成任务,达成新课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这部分学生,让我们对课改建立信心和盼头。
第三类学生,他们已经超越了课堂,似乎成了课堂的高屋建瓴者,甚至想要取代老师的角色了,他们的活跃度,表达的创造性,参与的灵活性让听课的老师咋舌。让同学们无可企及,于是这样的学生成了课改模式下新一代的尖子生。他们的优秀在于课堂上的自我实现,不仅自己学会,还帮助他人学会,不仅参与课堂,更是掌控课堂,不仅享受知识带来的智慧成长,更陶醉于掌握知识带来的情感体验。飞一般的感觉,仿佛生出了一双翅膀,有一种自由翱翔的惬意。
在听我们学校四年级一个班的数学课时,有一个小女孩上台展示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师,讲得具体而生动,有声有色,在讲到关键点的时候,她问同学们:“这该怎么办呢?”就是这句话,让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顿时笑开了颜,这样的学生是灵动的,这样的课堂是活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轻松而惬意的。我很感动,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轻松自如地享受课堂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又开心又沉思。如果能有更多的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将会大变样。
第四,如何让学生适合课改,顺利课改?
我认为,课改的前期,除了改造老师还要改造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适合课改,喜欢课改,热爱课改,尽管大部分的学生是符合的,我们更要把他们改造成能够课改好的一个个课堂活因子
我们要努力变第一类学生为第二类学生,不是说学业成绩,而是说课堂表现,但是这个过程却很难。同时,变第二类学生为第三类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这一步更是不易。
第一种变,改变的是性格,谁说性格可以说变就变。话又说回来,课改实践越早,对学生的塑造越早,越持久,学生在成长初期对性格的磨练就越好,学生就越适合课改,也在今后的评价机制里越占据优秀地位。所以趁学生未定性,趁他们还听话,早日进行素质教育的启发,进行情商智商同步的教育,进行理想与自我实现的教育,高尚道德和情操陶冶的教育,这比分数重要,比名次重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种变,是往教育的纵深处发力。知识是否升华为能力,能力是否带来个体的创造性,就体现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展到这种地步,只有发自内心主动求索的学生才能达到这般境地。同时还要这个学生有大无畏的精神,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真理。有了这样的敬畏,当然还要付出努力。没有全才,就成就偏才吧!不走寻常路,只要是路,殊途同归。教育者何必束缚被教育者。力是相互作用的,你束缚他人就会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抗拒力。教育也是如此。新课改不是说,教育是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快乐成长吗?尽量多帮助,少束缚。多肯定,少苛责。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成就是自我实现。最大的成功是面对世界从容不迫。
第五,课改课脱胎于传统课,是变异还是继承?
刚才说到改造学生,联系到自己班:学生言语的粗俗,性格脾气不好,进取心缺乏,志向的丧失或者说从未建立,贪玩淘气,幼稚不懂事情商偏低,这些都是阻碍课改每一个环节的因素。比如小组建设,调皮的学生就不服管,不懂事的学生难当重任,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就无所谓,扣分责罚都不在意。如何改造这些学生,如何树立学生心中对崇高的敬意,对道德的感知,对温暖的渴望与付出,对更好的自己的期待,是课改成功的前提。也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一个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有责任有抱负的青年必须拥有的品质。
谁说这种对学生的塑造和教育,在传统课堂上就是缺失的呢?谁说新课改轰轰烈烈就能没有偏差呢?
所以我们要冷静地看待问题,大胆地课改,细心地观察,贴心地关照每一位学生,融入学生,变成学生。
课改没错。课改应该坚持。但别忘了,一切都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做的改革和突破,是扭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的教育新实践。教育从来没有改变它的实质和精神。每一个时代的侧重和表达不一样。但别忘了,别走太快太急,拖走了躯壳,落下了灵魂。有时候静思其发展,反观其效应,且行且慢,稳步不倒退地前进,是最符合新事物发展之初的节奏。
在课改之路上/ 我没有过怀疑
只有疑惑/ 不知所措
我需要榜样/ 却一直不敢大胆做自己的榜样
我想法很多/ 却从不与人言说
我很了解自己/ 却因为太了解而丧失了好奇
我想/ 我也应该到了重塑自己的时候了
感谢领导和老师的各种鼓励肯定和支持
感谢学生带给我的一切情感体验
感谢那个敢于对自己做否定的年轻的我
辩证逻辑告诉我/ 新事物的成长是否定之否定
自我的成长如此/ 课改的发展亦是如此
祝课改之风吹遍神州大地/ 中华教育焕发活力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