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黄建新2005年导演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范伟扮演一个做了好人好事,三番跑到报社要求登报表扬自己。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现如今却患了重病,不过他有病不医,还把国家给的救济金拿出来捐给希望工程,有生之年最后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听到儿子被表扬。
为了这封报社公开的表扬信,杨红旗(范伟)到处奔走相告,可这件事迟迟没有结果。
这部电影筹备了三年,看过的人都知道,看似荒诞的剧情背后,揭露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道德。但是除此之外,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件事,为什么杨红旗这么轴?非要表扬?做了好事不能写在日记本里吗?非要刊登在报纸上吗?
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父亲的心愿。他这个报纸不是为了登出来拿给别人看,是要拿给他的父亲看。虽然观众知道了他确实做了好人好事,报社记者知道他不是骗人,当事人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不肯说出口),但是,他的父亲没有参与事件的发生,而是一个等待结果的角色。这个等待的结果到底是什么,需要一步一步去证实。
虽然这件事也无可厚非,让父亲高兴没什么不对,毕竟是最后的心愿了,做为儿子,怎么也要努力争取。但是,对杨红旗的父亲来说,为什么儿子得到表扬这件事,这么重要?自己做了一辈子劳模,也得到了劳模的称号,最后关头为什么国家给了钱不去治病,还要拿去捐?无私付出不求回报吗?是内心的正义感吗?还是对外界表扬的在意?
如果是对内心的坚持,那为什么想要看到儿子被公开表扬?不应该是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吗?
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那就是,父亲,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让他人看到,需要外界的认可。儿子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而这个认可,就是表扬。
2.
小的时候,表现好的话,老师会给你贴一个小红花,就像电影《看上去很美》里的那样,而方枪枪(董博文饰演)总也没得到小红花,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后却无济于事,终于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他编故事,给小朋友起外号,骂老师,可他真的是坏孩子吗?
他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让人心疼,为什么一个小朋友,本该是快快乐乐的年纪,却没有得到过正向的表扬和鼓励呢?哪怕是一朵小红花。成年人的教育里,缺少了什么呢?
3.
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有一条叫做,做人要谦虚。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说,你这里不好,你那里不好,但是很少说你真棒,你是我们的骄傲。
在他们那个年代,跟亲密的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说一句“我爱你”都夹杂着八分羞涩,过多的词汇他们即使心里是开心的,也很难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实在是不擅长像当代年轻人一样甜言蜜语。
但是有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是需要被表扬的。尤其是,来自我们最亲密的人的夸奖。
有很多人,从未得到父母的夸奖。无论多么努力,也从没得到过夸奖。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读中学的时候,吃了一道菜,叫做可乐鸡翅。她觉得很好吃,所以一直记在心里,跟朋友认认真真学习如何做可乐鸡翅,想要暑假回家的时候给父母做来吃,结果,还没开始做,她妈妈直接冲她来了一句,“可乐鸡翅?不吃,可乐绝对不能喝,碳酸饮料对身体不好。”
她给我打电话,大哭一场。觉得自己明明心里是在想着父母,但是也太打击了吧。我说,那他们有没有说过你什么地方做的好?她想了很久,说从不记得。
在成长时期,我们对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知道怎样去评价自己,只能求助于父母,所以其实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父母的肯定,长大后会变得自信。但是总是得到批评和指责,我们也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甚至怀疑自己。
4.
有很多完美型人格,就是这样产生的。
小时候班里有个男孩子,他的爸爸送他学习书法,于是他对自己要求很高,每次写字一定要整整齐齐,看上去非常漂亮,只不过,问题是,他写字的速度非常非常慢,以至于所有人都交作业了,但是他写了又撕掉,写了又撕掉,不肯出错一次,最后趴着桌子上哭。
他说,我每天写作业写到晚上12点,爸爸希望我字写的好,但是又骂我我写的太慢了,我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他委屈,他难过,他认为自己不够好,这样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
希望变优秀,是每个人的愿望,在实现愿望的路上,有些人缺乏支持和鼓励,埋着头走路,而有些人昂首挺胸,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轻易气馁。
如果你是成长在从未被表扬过的家庭里,那么现在,我们长大了。
虽然我们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做的决定,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在等待父母的认可,可能也会被困在父母的观念里。
有时候你说父母总是在试图控制你的生活,实际上也是因为你太在意他们的看法。建议就是:希望你能坚定自己的判断,爱自己,并且,知道自己很优秀。(这其实也是对我自己说)
好啦,Nico小姐姐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