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个人吃饭的时候,闲着没事刷起了知乎。碰巧就遇到了几个我感兴趣的问题。
越想越来劲,赶紧点开链接仔细地分析,却没有一个回答让我满意。
不满意不是因为他们回答的角度不当、深度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回答!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发现了。
答题者总是抖着机灵、偷换概念来吸引注意、骗取赞数
对问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在表面数据,做不到深挖
长篇大论个人故事,没有简明扼要的论点
甚至还有人反问题主,以展示自己的智商优越性?
我看到的是虚伪、做作、卖弄。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就是没有没有真材实料。
一个词总结——“空洞”。
何谓“回答”?即——“回复答案”,重点是在“答案”两字上,而不是“回复”上;重点是要针对问题提供独立、主观、独特的看法,而不是一陈不变、随意引用。
更不是像某些人的做法:仅仅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寻找事例和记忆来填充。
我不认同这样的行为,这顶多算是搜索,根本达不到“回答”的程度!
脱离问题的无病呻吟,完全是矫揉造作的自作多情,于人于己,意义都少得可怜。
看似丰盈愉快,然则空洞无用。
1.无节制的增长
事物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自由,更需要限制。两者若缺其一,必将产生不可控制的后果。
如今的时代,哪怕一个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接收信息,他获得的也仍然是信息世界微乎其微、无关紧要的一部分。
信息增长的速度远超民众接受、分析的进度,过量的信息从媒介平台溢出,完全包围、填满了人们的生活。
未来,到底是信息持续发展使人获取便利,还是信息以人为中介、平台交流心得?
2.流于形式
多少初衷美好的群体成为水群
多少气氛融洽的平台出现各式各样的喷子
多少优质高效的资源被废弃,迎合受众的低俗文化拔地而起
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当一种潮流盛极而衰,趋于灭亡。
3.商业占领
商业与文化的结合原本是激励优质知识产生的动力,分答、自媒体奖励、优秀电影平台……
可众多人员的介入,使得原本前景广阔的行业开始变得乌烟瘴气,不怀好意。
他们只谈具有经济效益的“干货”,不谈具有社会效益的知识。
他们只要金钱、不做文化。
金钱统治的世界广阔却重复,自由却单一。满眼金黄,只有眩晕、只有匮乏、只有空洞。
更可怕的是,没有人能够预见互联网平台的未来。
垃圾信息的无限增长,民众被洗脑、被操控,金钱统治,文化变异……没有人知道这空洞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这样庞大的无意义会引出怎样令人惊叹的有意义。
互联网平台早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主体方面:有人自作多情,有人矫揉造作,有人愚蠢至极,有人高傲无礼……
对象方面:有时事新闻,有古怪奇谈,有热点吐槽,有牢骚抱怨……
而中国的问题就在这里
——
什么人都有,就是少有干实事的人;什么信息都有,就是少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从某种极端的角度来讲,我们真的可以不要多元化、多样化,但一定要普及化、实用化。
当社会没有发展到一个高度,民智没有成熟到足够理解崭新的文化体系。
多元的信息很可能会对旧有的三观和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样的影响绝不是创新——而是毁灭。
作为大学生,我们正接受信息的洗礼,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
不要再用“我怎么感觉不到”这样的话来搪塞,来逃避变革。
不是你没有感受到变革的力度,而是这力度已经大到完全颠覆了你的世界,以至于你停下脚步分析世界时,原有的体系早已不复存在。
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一味接受。要对知识有所选择,有所识别,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是每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具备却难以保持的素养。
大学四年不怕迷失。
怕的是看似起早摸黑,以为学到了很多,每天拿着手机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被自己的努力感动。
却发现,一觉醒来,加减乘除都忘了,孔子孟子都陌生了,童年经历记不清了,人生理想也被搁置了。
生活,并没有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这叫什么?
这叫空洞。
蔓延全身的空洞。无聊至死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