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在上海倒闭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他们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只是业内知晓,他们曾经影响的某一个瞬间,注定被人遗忘,而同期的有些企业除了商业逻辑上的正确,还有各种洋气耳目一新的营销,例如uber打车、饿了么、爸爸去哪儿…
那么,快餐的年代制造“流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这就是这本书《引爆点》谈论的话题。
简单来说,《引爆点》将流行的要素归纳成三点:
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
附着力因素(Stickiness Factor)
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下面,分别就这三点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个别人物法则。在流行开始之初,总会有少数几个人引领着潮流。这样的少数人通常可以分为几类。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首先是内行,他必须深刻了解流行元素的内涵、价值、优势,这样他所推出的东西才有被大众所接受的潜在可能性——具备“流行”的基因;而联络员则是交游广泛的人,类似交通系统中的枢纽,通过他,可以将流行元素迅速的传递给不同领域、阶层、行业的人群中去;而推销员呢,则是那些具有强大说服力的人,他们可以在大众对流行元素产生怀疑的时候,说服大众接受的那类人。这三种角色可能是分属不同的人,也可能齐聚在一人身上。
就拿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来说,最开始发起冰桶挑战的人,是波士顿学院的著名棒球运动员皮特-弗雷茨(Pete Frates)的朋友和亲戚们,因为皮特现在正在与渐冻症做抗争,因此他们对渐冻症非常的熟悉,所以才会采用冰水浇头的形式——用冰冻的感觉让人感受渐冻症人的痛苦,这是非常形象的一种方式,即新颖又贴切。其次,冰桶挑战的一个转折点就是Facebook的老大扎克伯格接受冰桶挑战之后,点名比尔·盖茨;这两个人算是彻底点燃冰桶挑战风靡全球的大火;要知道马克可是Facebook的老大,而Facebook可是坐拥22亿用户的社交网络帝国;而比尔·盖茨,雄霸全球首富宝座十多年,他们的人脉关系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至此,冰桶挑战开始了从运动界风靡科技界、娱乐界、投资圈、富人圈、政治圈……直至席卷全球。
推销员的角色在这个地方暂时没有体现。但是,科技圈内许多人的精神偶像——乔布斯,可谓是集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于一身。作为内行,他重新定义了音乐——iPod,重新定义了手机——iPhone,重新定义了动画——皮克斯;作为联络员,他在美国科技界享有崇高声誉和地位;作为推销员,他用一次次气场强大的演讲,将划时代的iPhone深入人心……
其次,附着力因素可能稍微有点抽象。但是,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在《引爆点》中,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研究人员为了确定什么才是学生们去注射疫苗的因素,做了这样两个实验:
首先,印制了两种宣传手册。一种是“高恐惧”版本,用了大量的图片、夸张的文字来描述破伤风的危害;一种是“低恐惧”版本,没有图片,叙述的文字也很温和;但是,实际的结果是——两种实验对象都只有约3%的人真的去注射了疫苗。
第二次在重复这个实验的时候,研究人员仅仅做了一个很小的改动,给每份宣传资料都附上一个校医院的地图,并标注了注射疫苗的时间安排。而这一次,有大约28%的人学生去注射了疫苗。
其实,在校学生都清楚校医院在哪里,但为什么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 《引爆点》一书的解释就是增添了地图的宣传资料,变成了一份针对健康的实际建议——而不是类似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最后,环境威力法则就很好理解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接触了很多。比如破窗理论等等。这个就不多说了。
小结一下,《引爆点》一书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的观点概括起来虽然只有那么三点,但是却有大量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做支撑。选这本书的原因也是因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引爆点》。大家其实都有这么一个感觉,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东西越来越多,流行的日子有长有短;我们可能会处于追求时尚的目的去关注流行,也可能会因为为了制造“流行”而去关注流行;但不管怎样,“流行”并不会轻易的因为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要制造流行,书中的观点不一定有用。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只有有特点、有个性,就具备了“流行”的潜质;剩下的,就得好好做营销,做推广了。其他行业,错,有可能一条道走到黑,踏出一条光明大路;对于传播来说慢就是错,不流行就是错,想办法制造流行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