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瓜皮子来换大米喽”、“拿地瓜皮子来换苹果喽”“拿地瓜皮子来换豆腐喽”……在缺乏现金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地瓜皮子,成了农家换各种食品、水果的中介物,简直承担了人民币的责任。因为山区人家家里最多的就是这个,手里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从而现钱难舍,那些小商小贩摸透了人们的心理,于是各路商贩各显神通,农村需要的东西都可以用地瓜皮子来换。那么,这些商贩换了地瓜皮子怎么处理呢?卖给了县里的酒厂,酒厂用地瓜皮子做成了白干酒。当然,酒厂里还有一部分地瓜是收购来的。
那时候的农家,招待客人的酒基本是县里酒厂用地瓜干产的白干酒,这酒既实惠又有劲。记得村西头公路西边的供销社门市部的柜台里有一个长方形酒池,装满了白干酒,用木板做成的盖子严严实实的盖住,即使这样,每当进入商店门口,就会闻到一股馥郁的酒香。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父亲就会打发我拿着空酒瓶打半斤回来。打酒的时候,售货员用酒提子从酒池里提出酒来,将漏斗放在酒瓶口上,将酒倒入漏斗。酒提子也是分大小的,小的盛一两酒,大的有二两半斤的。
一直以来,我以为白干的“干”就是地瓜干的“干”,后来才知道“白干”的意思:简单的说,“白”指酒无色体透明,“干”是指燃烧后不剩水分。
换句话说,“白干”就是烧酒。所谓烧酒是指用蒸馏法制成的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 因为烧酒的酒精含量较高,能达到引火则燃烧的程度,喝起来劲头大,易导致身体发热,所以叫烧酒。但在民间,更多的人称之为白干、白酒、老白干等。
记得家中有大场合的时候,所谓的大场合,就是家里翻盖房子、卖猪仔等请人干活吃饭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白干酒。有时候斟酒时不小心把酒洒到桌子上了,大人会划一根火柴将酒点着,这时候,酒会慢慢着起来,火焰发出蓝蓝的光,于是众人赞道“好酒好酒”。现在,这样的酒已经很少了。
村里人没有事不常去县城,一旦去县城有事,就会带着一个塑料桶,到县城的酒厂打一大桶回来,酒厂门口的酒,大家感觉既可靠又便宜。因为据说村里那个供销社门市部,有个售货员特别贪酒,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会把舀出半舀子白干来喝了,再偷偷的填半舀子水进去,久而久之,这酒还能好喝吗?
这白干酒后来也有瓶装的,出门送礼,带着这样的瓶装酒显得隆重有面子。慢慢的,生活好了,平常来了客人,也都是喝瓶装白干了,来了尊贵的客人,还会喝景芝白干。
再后来,各种各样的酒比较常见了,什么兰陵二曲、兰陵大曲等,孔府家酒、浮来春、琅琊台等等,白干酒越来越不受待见了,日渐稀少了。高二那年,学校门口附近突然出现撒传单的车子,拾起传单一看,乖乖不得了,县里的酒厂新出的白酒“吕祖家酒”、“穆陵关特曲”在布鲁塞尔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来知道,这金奖原来花钱就可以买到,这两款转型的酒后来无疾而终了。
前几年有个朋友请客,主人没有拿名贵的酒,却是拿钱都不好买的酒:几瓶烟熏火燎的“寿光白干”,通过酒瓶看商标的背后,隐隐约约的看到写着“1997年”的字样,从经验判断,这真是那个时代的酒,据说是从农家老锅屋里发现收购来的,看来,怀念白干酒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