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P115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844)秋,杜牧任黄州刺史。黄州亦有赤壁矶,诗人乃借赤壁之名,回顾当年的赤壁之战,委婉地抒发自己独特的史见。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翻案法,即从既成的史实反面着笔,生发议论,表明看法。宋人许顗不谙此法妙趣,在《彦周诗话》中反讥杜牧“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以此,《一瓢诗话》驳斥之,并谓此诗“妙绝千古。言公瑾军功止藉东风之力,苟非乘风力之便以破曹兵,则二乔亦将被虏,贮之铜雀台上。‘春深’二字,下得无赖,正是诗人调笑妙语”。可见此诗因翻案法的运用而显得词微意婉,正意益醒,所以别具风韵。
❂胡可先《杜牧诗选》,P102
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为黄州刺史。黄州有赤壁矶,牧曾游此,有感于周瑜赤壁之战事而作诗。诗中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时周瑜破曹操之地,只是借黄州赤壁抒怀古之意而已。这首诗表明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看法,认为周瑜之胜出于侥幸。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孙吴霸业将成泡影,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形成,整个历史也将重写。诗亦隐寓作者怀才不遇的情绪。全诗豪迈俊爽,峭拔劲健,最能代表杜牧绝句的特色。同时议论精辟,对宋诗影响很大。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211页:“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家国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
❂宇文所安《晚唐诗》,P286
美丽的二乔姐妹,一位嫁给吴国国王孙权,一位嫁给吴国的大将和水师统帅周瑜。曹操计划渡过长江入侵吴国,周瑜以火船反攻,但依赖于东风。那天确实刮起东风,结果曹操的舰队都被烧毁。否则,营操便可能成功地入侵吴国。如果他征服了吴国,他便会得到二乔姐妹。他死后,二乔姐妹便会被禁锢于铜雀台,就像曹操的其他女人一样。
虽然杜牧很少直率地披露自己受惠于李贺,李贺却总是以微妙的方式出现在杜牧的诗歌里。例如,视文物为古代的举隅便是从李贺的《长平箭头歌》中得到的启发。在那首诗中,箭头令人想起著名的长平大战,在战斗中秦军摧毁了赵军。但是看到李贺诗的开头诗行,我们很快便认识到杜牧只是借用了主题,并未借用李贺那明显的元和风格。
“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白邻金簳雨中尽,直馀三脊残狼牙。”
然而,杜牧那相对直接简朴的风格却引向一个同样奇特的念头,诗人想知道如果那天未刮东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吴相洲《中国诗歌通史 唐五代卷》,P507
杜牧曾任史官,诗中多咏史怀古之作,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作为兵家的独特视角。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清人薛雪《一额诗话》评论道:“言公瑾军功止藉东风之力,苟非乘风力之便以破曹兵,则二乔亦将被虏,贮之铜雀台上。”《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雌。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二诗都是讲具体事件对重大政治命运的影响,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所举诗例正是这两首。其实不是杜牧好异,而是他以史家兼兵家眼光来看历史事件,往往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唐诗三百首》注解评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刘首顺《唐诗三百首全译》,p525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爆发的地方。赤璧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形势的一次重大战役。因此,赤壁这个地方非常有名,历代文人到这里凭吊的甚多。
诗的前两句,从一支折断了的画戟写起,生发新意。其实目的并不真的要象考古学家一样,来考据一下这支生满锈迹的铁戟到底是属于哪个朝代的。只是因为它与战争有关,要用它来引出赤璧之战的。但从一支断戟写起,却以巧妙的构思,使诗意自然向咏史过渡,这个开头是很成功的。全诗的重点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上。这两句可以说是精辟的史论。它的直观意思是:如果不是恰巧有东风的帮助,赤壁一战周郎就未必胜利,大乔小乔可能会被锁闭到曹操建筑的铜雀台上了。铜雀台是曹操晚年筑起享乐用的。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因此后一句的含义是十分明显的,即周瑜可能早成了曹澡的俘虏了。如果单从这方面理解,这诗仅是咏史,仅是评价周瑜和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然而这诗的意义远不止此。结合杜牧的一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还在抒写其郁郁不平之气。杜牧一生常以武略自负、好谈论兵政,曾注过《孙子》。但是他一生中却是命运上的失败者。因此,“东风”二句,就含有诗人自身的感慨在内。他感慨自己虽然才华横溢,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然而却生不逢时,无情的“东风”不给自己方便。再想到东风帮助周郎用火攻破曹操百万大军,怎能不叫他兴叹呢?因此在咏史的同时,还抒写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情。这首诗形式上是调笑妙语,读之感到轻松活泼,实则以小见大,寓含着深刻的政治内容和诗人自己的怀抱。作为咏史诗,它很有独到之处。
❂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p376
赤壁之战之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临大江,对岸即乌林,汉末周瑜破曹操处。黄州城外有赤壁,但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赤壁,诗人不过借相同的地名,寓吊古之意,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而已。宋代苏轼在黄州时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也正是这个情况。杜牧好谈兵,怀抱着用世之心,但始终郁郁不得志。结尾二句对周瑜的嘲讽,亦即阮籍登广武观楚、汉战场遗迹所慨叹的“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见《晋书》本传)之意。而从侧面落笔,帷灯匣剑,英气逼人,最能见出杜牧绝句的特色。
❂弘征《唐诗三百首》,p310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一说在湖北蒲圻县西北。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大败曹军。这是一首游赤壁而咏怀之作,时诗人正任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刺史,黄冈城外也有一赤壁矶,但相传这并不是当年交战的赤璧,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也是在这里写的,不过杜牧所到的赤壁是哪一处也很难说。本来诗人咏古,不像历史家那样考证,而是带着自己的鲜明的感情色彩。如诗中第三句把赤壁之胜完全归功于东风使周瑜的火攻得以告成,就不无偏颇。但没有这一句也就没有第四句,本诗就失去了韵味。
❂程千帆《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p280
这是一篇很著名的咏史诗,它之所以好。一是只写孙吴假使失败,二乔的命运就会如此,而不及另外许多远为重要的政治后果,实则这些后果莫不在内,这是小中见大,二是认为周瑜不过是侥幸成功,大有阮籍凭吊广武楚汉战场而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意味,也正是发抒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是人中有我。
❂艾克利等《唐诗三百首注译》,p357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作者在赤壁古战场拣到一支当年的断戟,由此而追想当年赤壁大战时若不是东风帮助周瑜火攻破曹,那么恐怕东吴君臣连同妻小早都成为曹操的俘虏了,言外有无限的感慨。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评此诗说:“后二句绝妙,众人咏赤壁,只善当时之胜,杜牧之咏赤壁,独忧当时之败。此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浅识可到。”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p356
作者任黄州刺史时作。纪的曾说:“讥公瑾之倖成,自是僻论。”就字面看,作者确是把东风的作用夸大了,但诗人的原意,恐是说赤壁之战若不取胜,则二乔就有被俘的危险。在这场战役中,周瑜领兵决策的作用,作者是知道的,二乔、铜雀云云,只是诗人们爱藻饰的故习,却也表现他构思的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