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21日,曾在2011-19年担任欧洲央行行长,并于欧债危机中力挽狂澜的“超级马里奥”,现意大利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在7月14日递交辞呈遭总统拒绝后,再次提出离任请求。
结合当下欧洲的现状,他对离任的一再坚持也引起了一系列担忧:欧洲的经济是否存在问题?欧债危机2.0距离我们又有多远?
本篇,就让我们回溯历史,深度了解一下欧债危机1.0的前世今生。
【正文3600字,阅读时间9min,谢谢分享】
壹
欧元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看一下欧盟这边基本是个啥情况。
早在二战后,深受战争伤害的欧洲就已诞生了统一的思潮,后在1965年合并成了欧洲共同体。由于欧共体搞得很嗨皮,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加入了进来,并在1991年底成立了欧盟。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紧接着1999年欧元区也随着欧元发行开始运作。至此,欧盟正式踏上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这里我们要知道,欧元区的成员国都来自欧盟,但是并不是欧盟的所有成员都加入了欧元区。
目前有27个欧盟成员国,而欧元区门槛要高一些,只有19个。加入欧元区意味着大家成为一条绳上的蚂蚱了,要放弃自有货币统一使用欧元,共同维持欧元区的物价稳定,所以对成员国的通胀率,政府债务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当然,加入欧元区好处多多:
1)首先是获得了一个贸易壁垒为0的大市场,商品、资本、服务可以自由流动,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
2)其次,对于经济体量小的国家,欧元是更加稳定的货币,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稳定;
3)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欧元区内的成员国起初是存在一种默认的信用绑定关系的,即市场认为既然属于欧元区,一国出问题其他国定不会放任不管。也就是说欧元区内的经济弱势国可以以强势国的低利率发行国债,俗称“抱大腿”。
这里大家应该了解,利率是对债务人的一种风险定价。就拿希腊来说,加入欧元区前发行国债的利率是18%,且能借到的额度有限。而加入后就像是共享了一张德国信用卡一样,不仅能和欧元区老大哥德国一样以3%的利率发债借钱,同时其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对标本国国债利率,整个国家的借贷成本就得到了大幅降低。所以全国都开始疯狂借钱,并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造成了短期信用过度扩张,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欧猪五国』,是国际经济媒体对欧洲5个出现债务危机的较弱经济体的戏称,分别是葡萄牙(Portugal)、 意大利(Italy)、 爱尔兰(Ireland)、 希腊(Greece)、 西班牙(Spain),其因其英文国名首字母组合“PIIGS”类似英文单词“pigs” (猪),故因此得名。其中希腊可以说是欧债危机的始作俑者,它的故事贯穿了危机的始终。
贰
危机之「潜在制度缺陷」
欧元区制度设计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点:
1)首先,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是却没有施行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结构性缺陷是欧债危机形成的制度根源。
货币政策,是指控制经济体中流通多少钱,利率是多少。财政政策,则是掌握政府向人民征税的金额和国库的支出。基本上政府支出只能和税收总额相等。超支的部分则属于赤字财政,只能发债借款。
由于进入欧元区后,弱势国家突然拥有了天量的低息贷款额度,所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实施巨额财政赤字计划,而其中大多是政客为了讨好选民而定的。
就以风暴中心的希腊为例,从经济结构上看,希腊投资严重不足,劳动参与率低,社会生产力低下,而消费和进口对GDP占比过高。也就是说国民相比劳动更喜欢消费,享受生活,长此以往则入不敷出,难以维系。
同时为了维系超高的福利待遇,政府债务本身就居高不下,而欧元区的建立使其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进一步刺激了国内需求,使得政府只能不断借新债还旧债。这个过程中,希腊债务飞速积累,也为引爆欧债危机种下了祸根。
2)其次,虽然实现了货币上的大一统,但是由于国家间的经济特质存在巨大差异,经济难以趋同,反而加速了成员国之间发展的失衡。
欧元区成立以来,经济发达的德国等北欧国家倚仗其强势的制造业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而经济弱势的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本身产业薄弱,过度消费并依赖进口。因而强势国生产、弱势国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资本持续不断从一端流向另一端,弱势国家就这样一点点被榨干。这也使得弱势国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债从国际市场借钱来弥补本国消费与收入的缺口。
在欧债危机爆发以前,所有国家都是欧元区内部失衡格局下的受益者,弱势国家的需求增加也进一步拉动了强势国以出口为导向的高增长。
除了弱势国的债务在不断增加,仿佛一切都变得更好了。
这种“遍地繁荣”的假象反过来让欧元区弱势国家在危机前可以轻松的为本国外部逆差融资,让失衡暂时得以维持。
叁
危机之「导火索」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欧元区各国银行持有的大量ABS(资产证券化)产品暴雷导致银行坏账激增,政府试图挽救银行而大量发债购买银行不良资产。
同时欧洲各国经济状况急转直下,部分国家试图通过政府支出以帮助经济恢复动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随着全球信用收紧,欧元区弱势国家变得无法获得低息融资,之前大量举债导致的贷款利息负担越来越重,借新还旧逐渐难以周转,债务危机的定时炸弹开始加速倒计时。
肆
危机之「引爆」
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突然宣布,预计该国政府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远超出欧盟规定的3%和60%的上限。
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对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的降级拉开了漫长的债务危机的大幕。
当今世界,导致金融危机蔓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大环境;其次就是恐慌情绪的快速传播。
纵向来看:
2011 年9 月,评级机构穆迪下调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志着欧债危机从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至银行间市场。
欧元区银行体系相互持有政府国债,并通常以这些债券为抵押向央行借贷或开展同业拆借,来维持流动性。但是随着希腊等欧猪五国暴雷,其国债也变得不值钱了,就使持有相关债券的银行资产大幅贬值,同时融资成本剧增。
另一方面,银行危机迫使欧洲多国政府借债为银行注资,以致多国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向银行提供担保的能力不断降低,银行评级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连锁反应正在使得事态变得越发不可控:市场恐慌情绪大幅升温,资金开始逃离欧元区,银行为了补充流动性不断变卖资产,得知消息的人们为了防止自己遭受损失纷纷去银行取钱,造成了恐慌性挤兑,部分银行被迫破产。主权债务危机便演化成了银行业危机和流动性危机。
横向来看:
由于经济联系紧密,希腊政府的破产更牵连了欧元区的其他成员国。
举例来说,债务人向各国银行和投资人借钱,债务人还不上债,债主们的信用就降低了,债主的债主也就同样被嫌弃了。
所以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连锁反应,人们对欧元区的其他国家的资产安全产生了怀疑,资金外流加速,同时没有人愿意冒险借钱给欧元区国家。以至于欧猪五国的其余四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先后遭殃,最后危机蔓延到法国,再到德国,最终引爆了整个欧洲。
伍
危机之「应对和化解」
由于身处欧元区,欧猪五国无法通过自己印钱来解决债务问题,又逐渐借不到钱,只能通过向欧洲央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
最后由欧元区各国共同出资,以德国出大头,并加上IMF的救助金,直至债务危机结束一共筹集了救助款5440亿欧元,其中半数支援了希腊。
而救援条件是欧猪五国需要进行财政改革和紧缩政策,其目的就是让这些国家缩减财政支出,重新养成健康的用钱习惯。
但希腊实行紧缩政策后招来了公众的强烈反对,大规模的示威、罢工、暴乱等事件频发,对于习惯了享受高福利的国内民众而言,财政紧缩势必给希腊民众带来阵痛,引发了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减速的弊端。
德国由于出了相当大一部分救济款,本国内部也出现了财政紧缩的状况。欧元区强弱两派的国家由于利益分化导致矛盾尖锐,也使得整个救济过程困难重重,持续了8年之久。
直到2018 年6 月,欧元区财政部长结束谈判,认可希腊落实一系列改革和财政紧缩政策的努力,同意发放最后一笔150 亿欧元贷款,并将还贷期限延长10 年,为希腊重返国际金融市场、恢复经济增长提供缓冲空间。
至此,欧债危机1.0正式落幕。
陆
危机之「影响」
欧债危机的爆发,不仅拖累了欧元区内部的经济发展,欧洲各大银行在应对危机回收流动性的过程中抛售了大量早先投放于新兴经济体的信贷资产,造成后者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引发了包括资产价格暴跌、货币大幅贬值、通胀压力加大等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经济增长受到极大抑制。
国内方面,欧元区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对欧元区的出口占到中国总出口的17%,以及中国GDP的5%。欧债危机造成了欧元区进口需求萎缩,同时欧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对欧盟出口增速显著下滑,国内投资趋缓,失业率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大增。
另外,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外汇储备中约占20%,几乎是人民币的10倍。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将很大一部外汇储备投向了欧洲,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得我国外储缩水严重,损失较大。
所以在当今的地球村里,一场危机的大火往往会烧遍全村,无人可以幸免。
柒
写在最后
欧债危机1.0虽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欧元区依旧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华尔街日报》7月15日称,英国“脱欧”、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卸任、法国总统马克龙失去议会多数席位,欧洲的政治凝聚力正在削弱。意大利本来有希望成为欧盟内部的一股稳定力量,德拉吉却选择提交辞呈。
德拉吉坐镇欧洲央行9年,身处上一轮的欧债危机的暴风眼;并于疫情后就任意大利总理,被认为是带领意大利摆脱疫情和恢复经济稳定的关键。
这么一个有能力有手腕,同时意大利整个社会、国会、总统都想要挽留的人,为何要在此时执意离去呢?
笔者认为显然他是看到了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或是暗流涌动,亦或是风暴将至。
下篇,我们将就欧洲目前的局势以及经济状况做出分析,深度理解欧债危机2.0的风险系数有几分,以及对我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