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说《支离破碎》……
周末终于把这本书还了。这本书一共就两三百页,小半天就可以看完的,我却硬生生花了一周,断断续续才看完,可见我的拖延症已到了晚期……
前几天我去查了这本书的作者,叫石康,我们暂且叫他康康吧,截一段百科的介绍:可见,康康不帅,在圈内也是小有名气。如果这本书里的主人翁周文确实有康康的自身体验,那么康康应该也是一个内心有点苍桑,客观悲观又主观乐观的人。
这个评价完全是我的一厢情愿,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从中捡出来的自己的一个碎片。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文。
我读到的周文是这样色的:他经历了一些事儿,一些可能还称不上“重大变故”“特大灾难” 的事儿(至少90%以上的人会这么评判),然后仿佛一个荒漠的探路者,他曾走过葱郁的绿洲,满怀憧憬地爬上了这个高耸的沙丘,幻想着不一样的风景,可当他真正爬上来后,才发现远处依然是高耸的沙丘,一望无际。于是他就在这丘峰上来回踱步,踌躇不前。
向后,绿洲隐约可见,鲜亮又平平无奇;
向前,沙丘绵延不绝,乏味又魔幻十足;
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都充满了可见的诱惑和不可见的恐惧,还是原地溜达溜达,纠结一下吧。
周文大概就是这样坐在沙丘上抽着烟纠结的。
他想抓住青年残存的一点尾巴不放手,也不敢放手,因为那是唯一证明他曾活着的痕迹;
而望着中年看不到尽头的重复,他也不愿向前,却不得不往前,因为他也只是茫茫大地上一个不起眼的生命个体,不得不遵从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日夜更替,生老病死。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无从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种最省力的办法:呆在原地——这也许不是最舒适的状态,却是最熟悉的状态,因此也就是最“安全”的状态了。
有些人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看不见前面更高的沙丘了;
有些人觉得这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肉眼可见地大家都在这儿坐着呢;
还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当前的权宜之策,他们大多数人甚至会因为这份“清醒的觉知”而感到骄傲,他们望着众多的芸芸众生们,自动地忽略了那些稍作整顿,就头也不回地走下沙丘,继续向前的探路者们。
这也许有点自欺欺人,但是周文就是这么干的,他混混沌沌地过着日子,常规性地随波逐流,间歇性地奋力挣扎,偶尔性地原地打转,徘徊不前。
这种状态如果是星爷的无厘头电影,一定会阐释地淋漓尽致:身着红衣的星爷站在沙丘上,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就地盘腿而坐,一会儿冲下这边沙丘;一会儿又转身爬回去,又冲下另一边沙丘……嘴里更是念念有词:
——嗯,我应该往这边走;
——不对,我应该往那边走;对,往那边;
——不对不对,我应该坐着好好想想;
——不不不,我不能就这么干坐着;
——我靠,我到底是周星星,还是孙悟空呢?
……
不止周文,我们很多人也都是这样,活脱脱像一根断流河道里漂浮的小木棍:
即使偶尔被冲向岸边与大地来个亲密接触,嗅到些许花草的芬芳;
即使偶尔撞向河道中冒出的粗俗石头,尝尝骑士决斗的畅快;
即使偶尔被卷进莫名其妙的漩涡,浮浮沉沉,
它的终极样式不过还是被裹挟着向前,向前。。。。
唯一的不同,也许是大家在河道的不同区域罢了。
当然,千万不要以为原地呆着就真的万事大吉了,
内心对生命不流动的天然抗拒,和自我谴责暂且不说;
光是那毒辣的太阳,炙热的黄沙,就足以让你因体内水分快速蒸发而烦躁不安;
而那咕咕乱叫的肚子,也会时刻提醒你,该找点吃的安抚安抚我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我言过其实,危言耸听。
但其实现实更残酷,更魔幻,你若仔细观察就会看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很多人,往往就这样坐在原地,在沉默中,表面平静而内心骄傲地走向灭亡了……
沙丘上,河道中,各个地方都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形骸,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