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你在看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再设想电影院里不关灯,允许打电话,随意进出,银幕角落时不时还会弹广告。你不会喜欢这样的影院,你不会享受这样的体验,你可能甚至会讨厌这部本来会喜欢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干扰太多,你没法沉浸其中。
不幸的是,大部分计算机用户的日常体验却恰恰是这样的。
人容易分神。这或许是人在危险丛林里演化来的生存技能,却是现代生活的诅咒。我们受到来自操作系统、应用程序、Web页面太多的干扰。打开电脑去做一件事情的结局常是做了许多不相干的事。好在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无干扰的全屏文本编辑器流行了起来。浏览器和移动应用开始支持无干扰的阅读。受到好评的Kindle几乎只有一个功能。
它们何以获得认可?去多任务和排除认知干扰。
去多任务的简单理由就是人脑无法多任务。人的多任务的其实是上是快速切换任务,结果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每件事情都做不好。[1]所以为什么写作的时候屏幕上要有浏览器、即时通讯或者运行着七八个无关程序的任务栏呢?对写作之外的任何程序的操作难道不是在破坏写作的效率吗?而低效率的写作不就是坏的用户体验吗?其实操作系统需要多任务,用户未必需要。iOS不是“没有多任务也能成功”,而是作为应该提供沉浸体验的内容消费终端,正确地排除了用户多任务。
认知干扰泛指图像、文字、音乐、超链接甚至部分界面元素等所有与用户的目标无关但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比如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Word界面中的大部分按钮都是破坏专注的视觉噪音。很多人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本在斟酌词句的脑袋会因为忽然注意到设置字体、行距的那些按钮,继而忍不住去摆弄,十几分钟后才带着罪恶感回到写作上来。无干扰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消除所有这样的可能性。
一旦认识到这样的理念,就会发现需要改变的事情有很多。Web需要一场范式转换。像超市货架一样的Web页面该退场了,人们需要安静和简单。过多的干扰因素让有的网站形式严重背离内容。比如Lifehacker经常向读者介绍如何专注,但它自己的网页却设计了奇多的干扰:正文内部超链接密布,还有侧边栏和文字框、图片框。[#]固然Lifehacker相关内容丰富,但阅读过程中不断点击“在新标签页打开”破换了专注阅读需要的连贯和自然节奏。何况,就像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只要目光里遇到不相关的文字,内心往往就已经被打扰了。更自然的做法应该像《纽约时报》最近的改版:相关内容和链接不再从页面两侧分散注意力,而是待正文结束、不需要高度专注时显示在页尾。[2]类似地,广告也需要改变。广告需要在不造成分神的前提下更精确更相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粗暴地通过图片、动画、声音来绑架用户。
用户体验设计应该帮人们克服弱点,而不是利用它们。前者是优秀体验所必需的,后者甚至是可以是道义的要求。用户也会因为专注而更高效,因为沉浸其中而更满足。
[1] https://www.google.com/#newwindow=1&q=can+we+multitask
[2]当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一直读到网页结尾,这样同样的链接可能会得到更少的点击。但就像用户选择了没有广告的电影银幕,需要深度消费的内容一定会收益于无干扰的内容。也可以说,过多干扰的设计是对内容质量没有信心的表现。
[#] 这是Lifehacker网页的局部。注意干扰性的内容对正文本身压迫到了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