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正要陪儿子做作业,他冒出一句:“爸爸,我觉得你对我不好。”
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自己这么辛苦地工作之余还辅导你作业。就是催了下不许再玩了,这就叫对你不好吗?不过,转念一想,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我可以培养他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孩子不能体察父母,这其实不怪孩子,因为感恩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能力。今天我就来和你聊下关于孩子感恩这件事。
1.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自己为孩子连心都快掏出来了,他却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于是跑过来问我:「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实,要说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不如先说一种大家都容易踩坑的看法,那就是内疚。它是一种情绪,就像影子一样总跟着感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反而培养了孩子的内疚。
他们让孩子列数父母的付出,再想想自己给父母的回报,果然孩子个个都开始痛哭流涕。主办方得意得跟父母说,「你看,钱没白交吧,他们现在多感恩啊!我们培训通知里让家长三天不要洗脚,你没洗吧?来,坐下,你孩子就要过来给你洗脚了!」
这些所谓的感恩教育激发的不是孩子的感恩,而是内疚。
2.感恩是一种正面情绪,而内疚是一种负面情绪。
你看那些所谓感恩教育的照片就能看得出来,真正感恩的孩子,脸上应该是微笑、感动、升华、爱的表情,它会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绝对不会让你嚎啕大哭,能够让你嚎啕大哭的,只有内疚。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感恩教育的照片里,孩子脸上都是紧张、难过的表情,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心中是内疚这种负面情绪。
父母自己平时也要注意,不要在想让孩子感恩的时候,却误按了孩子的内疚键。
比如,孩子跑来要求我周末不要工作,要跟他玩。我如果直接说,「我这么辛苦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你不去好好学习,就知道玩、玩、玩!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也不想想我为你付出了多少!」
这么说不会让孩子感恩,相反,只会让他更内疚,他会想:「原来我不是让爸爸更快乐了,而是让爸爸更苦更累了。」还有一些父母的口头禅也会无意让孩子躺枪。
比如「孩子,妈妈就是因为你才不跟你爸离婚的啊,你长大后一定要对妈妈好啊。」这会让孩子想:「原来我不是妈妈欢乐的源泉,而是她的累赘负担,要是没有我,妈妈会过得更好。」或者,「我每天起早摸黑地给你烧早饭,陪你做作业,你就考个60分?你对得起我吗?」
这些父母都是把自己的感受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她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我付出了,所以你应该感恩,可最后听到孩子的耳中,却成了「你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所以你应该内疚」。
3.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产生真正的感恩呢?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觉得感恩和他了解到的对方意图有关系。
第一,对方必须不图回报。如果图回报,那引起的就是负债感,如果这个债又还不了,那就会又引起内疚感。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无条件养育,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并不求回报。而如果想那些内疚教育一样,要求孩子给父母的回报,那怎么可能,于是孩子就产生内疚情绪了。所以,父母必须不能让孩子觉得,我对你好,是希望你能学习好,是希望你能给我们争一口气,那孩子就不太会感恩了,他觉得双方是在交易,你养我,然后我为你学习,为你争气。
第二,必须能感觉到对方的善意。也就是说,对方不是非帮你不可,他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帮你,这样你才会感恩。
现在很多孩子不感恩,是因为他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的使命就是竭尽全力为其服务。应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是人,是一个和他一样有各种需求的人,我们只是选择了为你服务。
这就意味着,你要拒绝他的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看见新玩具就想买—不行,你不能毫无节制地看见一个玩具买一个;明明不累还要爸爸背着—不行,你现在还能自己走。
哪怕是合理的要求,如果父母不方便,也可以拒绝。比如他确实累了,可是爸爸也累了,那怎么办?
就直接告诉他,我也很想背你,可是我也很累了,我们一起来坚持好不好?不要以为越满足孩子的要求,他就越感恩,不是的。有满足有拒绝,才能让孩子知道规则,才会更感谢你的付出。
当然,拒绝和满足也要符合第一个原则,绝对不能说你学习好,我就满足你的要求,你丢了我的脸,我就拒绝你的要求,而是根据生活规则和情境做出的合理选择。
感恩不仅仅只是一种心态,它还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诸多研究发现,心中常怀感恩的孩子,长大后在家庭、事业、生活等方面表现都不错,而且在学校里也会成绩更好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