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上学以后从书本上得知,中国传统节日里有这么一个名曰端午的节日,后来学了《离骚》之后又了解到爱国诗人屈原与端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对于端午节最初的认识是从手腕脚腕上绑的五彩丝绳和门窗上插的柳枝开始的。
“二月二,炒豆豆;五月五,绑花绳”。
从我能记事起,就知道每年五月有这么一天,清晨醒来就能看到手腕脚腕上多了条色彩鲜艳的五彩花绳,家里的每道门每扇窗子上都插着一枝新折的柳枝;这一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乡亲们很少说“端午”这个词,只说是“五月五”,只要一提到五月五,不论大人小人、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一天该怎么过,知道那些流传了很久的风俗。
绑花绳
仲夏五月,天气转热,草木日渐繁盛,冬眠的蛇虫复苏,乡里的孩子玩耍时容易受到蛇鼠侵害,据说蛇鼠遇到五彩丝线会自行躲避。于是,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早晨,长辈们起来后会将一条五彩丝线搓成的花绳系在家里孩子的手腕脚腕上,祈求儿女能避开灾祸。等孩子们起来聚在一块玩耍的时候,往往相互比较谁的花绳颜色多、谁的好看,而我的童年就是在一条又一条的花绳绳中走过来的。
插柳枝
乡下多柳树,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大人们早早起来折下一些新鲜的柳枝,插在门窗的顶端,等到柳枝完全干枯方才取下烧火做饭一并焚烧。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以及寓意,我至今尚不知晓。后来走出大山,进城求学,才知道城里人插的不是柳枝,而是艾草。依稀记得中学语文考试的时候有一道古诗文阅读题有这么一道题,让解释插柳的寓意,想必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我胡诌一通,语文老师给了满分,后来才知道那道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所以我并不知道我胡诌的有没有道理。
另有一说,若柳条盘只花环戴头顶,可祛一年头疼脑热,于是也有这一日头戴柳环的习俗。
烙顾角儿
顾角儿,秦地方言中说的一种圆形大饼,由白面烙制而成,也可以在面粉中加入鸡蛋等辅料,饼的正面用梳齿压制出各种几何图案,心灵手巧的妇女往往能绘出特别精美的图案。做的好的顾角儿外皮酥脆可口,面香醇厚,就着罐罐茶吃更具味道。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烙几张这样的饼子,或者留着自家吃,或者作为走情访友时携带的礼物。
酿甜醅
天水地区端午时节吃自家酿的甜醅子,地位与粽子相同。故乡制作甜醅子的主要原料是莜麦,将自家地里种的莜麦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经3~5天发酵,即可开坛食用。甜醅子醇香、清凉、甘甜,夏天时干农活累了,吃一碗甜醅子,即解暑降温,有解困祛乏,乃夏日必备之良品。
仲夏五月,清风徐徐,细雨蒙蒙,又是一年五月五,家家户户插柳时,出门在外的乡亲,有没有给自己系上一条花绳?是否怀念故乡的那一口罐罐茶、那一碗醇香的甜醅子?是否怀念故乡的那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