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白天黑夜地,捧着Kindle,看完了《幻夜》和《白夜行》。
大概在去年,就在某阅读app上下载了《白夜行》,旅行路上,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两章,未看出什么头绪来,中间断了一阵子,等再次想看时,发现前面两章的内容有些记不清了。而对于悬疑推理小说来说,细节甚为重要,于是搁置至今。
前几日码字累了,想看看小说轻松一下,点开了《幻夜》。如果《解忧杂货店》不算的话,这是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可以说,一旦开始,就欲罢不能了,想一口气一直看下去。
《幻夜》里的新海美冬,一个能够迅速窥探到人性弱点并且擅长发挥自身优势、投其所好的美艳女人,她把身边的人都玩弄于鼓掌之间。她掌控着整盘棋局,水原雅也一开始以为自己是和她一起下棋的人,然而最终醒悟过来自己也只是她棋局里的一枚棋子,尽管如此,水原雅也宁愿死也不肯背叛她。
其实,当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美冬也是爱雅也的。直到美冬设局,让雅也以为曾我发现了他的秘密,而让其顺理成章杀害了曾我时。她的真实目的其实是销毁曾我手中足以揭发其真实身份的照片。我不禁觉得心头一凉,这个女人,真是毒蝎心肠,可怜的雅也!
然而,当我兴致勃勃地看到最后,发现小说随着雅也的死戛然而止时,简直怒了。这真的是结局吗?女主假扮美冬的原因为何?她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这最大的疑点,随着雅也的死,连读者也不得而知了。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假的小说。
刷豆瓣、知乎,看大家的评价,很多人都说《幻夜》是《白夜行》的续集,美冬是雪穗的续集,于是燃起了我重拾《白夜行》的热情。
大概是提前看了评价,知道两部小说在写作手法,甚至有些作案手法上都极其类似。于是看《白夜行》时,反而没那么激动。
但是,看完之后,细细回味两部小说。相似之处确实很多,而“续集”只说,纯粹是读者的说法,作者从未如此言之。那我们大可将之理解为东野圭吾对自己所塑造的“雪穗”这个人物的某种特殊感情的萦绕,于是塑造出“美冬”这个角色。
《白夜行》让我觉得最忧伤的点在于,亮司和雪穗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未讲过,作者没有安排他们有过任何交集。可实际上,他们俩却是从头到尾并肩而行的同路人。“白夜”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
而由此可见东野圭吾的掌控能力。
东野圭吾的高明之处在于伏笔暗线的设置,每一个章节,看似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可是通过不经意间细节的描述,将整个故事都串联起来了。他甚至从未直接揭露事实的真相,可读者心中都暗暗明白。于是,当不经意间捕捉到一条细节,回想之前的故事时,常常有“细思极恐”的阴郁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写到雪穗妈妈在家里“自杀”时,雪穗以未带钥匙的名义请管理员替她去开门时,那串叮叮当当的铃声,当时并未在意。可是后面某章中,雪穗拿着钥匙圈对朋友说,有了小时候那件事情的阴影后,她从来不忘记带钥匙,向朋友展示她用了十几年的钥匙圈,叮叮当当的铃声再次响起。
让人心头一惊。
知乎上有人提问,“《白夜行》中有什么细思极恐的细节?”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亮司最后强奸了美佳,变成了他的父亲那样的人。雪穗安排这一切,变成了她母亲那样的人。”
如果深入地探讨人性,这确实是令人很惊悚的一件事。如果没有陷害江利子、杀害养母、谋害养女这三件事,我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同情亮司和雪穗,他们活得那么艰难,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虽可恨但也着实可怜。
可是,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抚育自己长大的养母,尚未成人的养女,他们都不应该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障碍啊!
我赞同美冬是雪穗的化身,因为随着小说的进展,雪穗的人性确实在一点一点地丧失。
虽是悬疑推理小说,但东野圭吾笔下流露出对社会和民众的关注,常常营造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感。比如,这两部小说背景主要是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很多产业转瞬即逝,导致失业率、犯罪率上升,细细读来,小说中众多配角人物的日常,实际上正是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日常。
虽是虚构小说,却有着贴近现实的真实感。
听说《白夜行》被改编成了日剧,豆瓣评分8.3分,可以说是非常高了。点开看了一集,感觉挺失望的。第一集中,少年雪穗和少年亮司两位小演员的演技都相当在线,将生活的不幸、弑父杀母的隐忍惊恐演得十分动容。然而,编剧对于情节的改动,还有整个剧情偏向于渲染爱情的基调,都偏离了小说的轨道。
尤其是对于雪穗设计杀母的改动,小说中她是察觉到了警察发现了桐原去过她家的事实,在母亲试图隐瞒时,她急忙提醒。然而,剧版却改成了,她有意不提醒,故意陷害母亲成为警察的怀疑对象,关键是警察察觉到了她是故意的。后来设计母亲自杀时,还将剪刀故意藏在橱柜中,以便让警察找到。
比较起来,小说里的雪穗心思更为深沉。大概剧版要突出雪穗和亮司的爱情,而有意进行了这些处理吧!
总之,必然是小说要好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