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见的教育心智框架
——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之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读后随感
约翰•哈蒂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在学校工作中度过,他见过很多杰出的教师,拥有自己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证据,还和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一起合作研究教学专长。他的《可见的学习》和《可见的学习之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均以许多真实教师的生活故事为基础,因此,本书的观点是建立在丰厚的事实基础之上。其实从本书内容看,每个章节都有很多的表格和数据来佐证,观点有强有力地支撑。
本书分块地阐述建立在丰厚事实基础上的观点,从作为教育过程的主要行动者教师,到以课为中心的备课、开始上课、学习、反馈和结课,最后从建立教师、学校领导和教育系统的心智框架的高度构建学生的学校教育心智框架。
可见的学习需要热忱灵慧的教师
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活动需要教师来具体执行。本书认为“教师是带来改变的主体”,所有人(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高度重视对所有学生产生正向效应,尤其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差别。热忱和灵慧的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晋升条件。并区分“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他认为专家型教师知识深厚,理解他们所教的学科;能够引导学生学到所需的表层和深层知识;能够成功地监控学习并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取得进展;能够注意更多的学习态度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发展自我效能和掌握动机)。
“灵慧教学”模型区分了“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有能力的”和“灵慧的”教师。几乎所有人走上工作岗位都怀有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当遇到学校和课堂挑战时,会选择四种道路:退出(大概有50%的人在五年内会这么做);变得漠不关心,只完成分内事;努力变得能干并在课堂以外寻求晋升;学着体验灵慧地教学带来的乐趣。前两类教师带来的是负作用,后两类带来的是正作用。
当学生被问及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什么时,学生总希望理解他们的学习,而只有拥有“重视学生观点”的心智框架的教师才会在促进学生对学习做出更多投入方面持续地做出必要努力。
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
备课是进行课堂活动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而备课中有四大关键因素:一是学生起始的表现水平(先前的学业成就),二是一系列课程(或学期、学年)结束之后的目标水平(有目标的学习),三是从开始到结束的进展速度(进展),四是备课中的教师协作和批评。
先前的学业成就。大卫•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先探明这一点,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学习”。学生并非头脑赤空地来到课堂,过去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无不留存在之中,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对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和已经能做什么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每名学生的思维方式等。如果无法评价班级中学生的智力水平,也不知道每个课堂活动对认知水平的要求,那么你怎样备课,怎样依据学生每分每秒的反应实施相应的策略,从而富有成效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要了解学生带入课堂的态度和倾向,以促进态度和倾向发展为目标,使其成为学习的积极因素。
有目标的学习。这里的目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弄清要课堂中学到什么(学习目的);另一个是设法知道是否达成了所期望的学习(成功标准)。任何课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目的)都是表层目标、深层目标和概念性目标的结合体,可以是短期的(一堂课或一堂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长期的,成功标准与知识的终点有关。它们需要教师提出适当的挑战,让学生专注持续地投入学习,充分利用并建立学生对达成目标的信心,基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适当高期望值,促使学生拥有目标和对学习再投资的愿望,提出的目标和成功标准被学生清晰地知晓。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策略。
教学内容、资源选择和进展。必须明确我们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是难点,哪些不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先前学业成就,结合学习目的,科学地选定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资源,促进学习进展。
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情况。教师基于学生进展的证据相互交流教学的影响,互相讨论怎样使他们对所有学生的影响最大化。在上课前与其他老师共同工作,探讨怎样使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大化。不过大多数时候,教师都是独自寻找课程资源、活动或观点,极少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备课。如果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做到分享,那么他们会对学生的影响达到最大化。
夯实备课的具体实施——上课
积极、有效的课堂,就学生视角看,课堂氛围应该是公正平等的,师生之间高度信任。将课堂塑造成容忍错误且欢迎错误的地方,学习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不会害怕犯错误,同伴之间(学生同伴,教师同伴)的和谐是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的基础。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才能公平合作,有效沟通,保证学习状态的持续发展。
课堂上要尽量摒弃“教师说说说”的状态,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通常遵循这样的模式: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评价(IRE模式),长期遵循IRE模式的话,会催生低阶认知思维的学习结果。现如今,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学生和教师提出共同关注的疑惑或问题,不断交换并欣赏彼此的观点,最后一起解决问题。课堂更多地要以学生提问为主导,教师只是协助解决。教师需要讲、听、做,学生也是如此,独白式话语和对话式话语并非完全对立,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派迪亚研究将教师的关注点从内容转移到过程和技能,在三种教学和学习模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讲授课侧重学生学习概念和课程内容,训练实验室侧重学生练习并不断掌握教授课中所教授的技能,研讨课主要侧重教师利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去质疑和倾听,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重视同伴和社会支持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同伴,学生学习亦是同理。课堂上,与同伴(学生和教师)相关探讨,相互影响,共享学习乐趣,共获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形式,一个是生生之间的激励,一个是师对生的指导。
了解学生。意识到学生有不同的能力、才能和兴趣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生抱有适当高的期望值,并不断地寻求证据来检查和提高这些期望,选择适切的方法,不断帮助学生超越他们的潜能。
对教师而言,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就要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的三个主要内驱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元认知,提供某种认知冲突,最后鼓励社会建构。优秀的课堂必须具备四个特质: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价丰富为中心,以共同体为中心。通过任务不同层面上的“练习,练习,再练习”这种刻意练习,加上专心和持续坚持,达到或缩小期望值。
反馈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馈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联系起来,检查课堂效果。反馈应聚焦任务而非学生,精心设计反馈项目,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的限制反馈。
结课并不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需要从学生视角反思上课体验,看教师是否热心,是否赢得学生信任,是否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学习,是否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关系。从教师视角反思上课体验,学生是否看到教师陪伴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是否能够不中断上课的同时控制学生行为,是否不厌其烦地对学生提供帮助,是否一直对知识做出解释只到整个班级都理解,是否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等。从课程视角反思上课体验,不仅要关注效果,还要关注效率。
不仅是教师,学校和教育系统也要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心智框架,在实践中,教学活动各个影响因素可视可见,并能够及时干预反馈,让学习可见,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