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年味淡了,也不得不说如今在城里过年要比在乡下热闹。
我在老家过年,这两年觉得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少,人情味变淡,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甚至是形式都懒得去应付一下了。我自己就是这样,可能随着年龄的变化,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吧。
过年我不会问任何一个孩子的成绩,不会关心谁结婚或者离婚了,不关心谁买车或者买房了,不问别人在哪上班,不提收入怎么样……当然,不光是我这样“漠不关心”别人,而是周围的人也都变的“聪明”了,不那么八卦了。
七大姑八大姨们也都不会局限于这些问题了,不知道她们是懒得问了,还是小心翼翼的不愿意提起,以免年轻人烦感,亦或是她们也与时俱进了,懂得年轻人不喜欢那些问题。
这种问题被问的少了,不代表真的没人问了。有些上了年纪的长辈们会问几句,因为常年不见,他们真的是关心那些问题,当然也是出于好意,相反他们不问这些问题还能问些什么呢。
如果长辈们问这些话题我们还能接受和理解,那么同龄人之间问这些问题,可能“格调”就有点低了,所以同龄人之间很少有人傻傻的去讨论这些的。
同龄人在讨论什么?大多是无关痛痒的问题,又不涉及敏感问题,以免引起不适应,但是如果有人能跟你谈起这些,反而证明了你们的关系还不错,还有的聊,至少他不怕你烦他。
既然大家都不愿意谈谈发生在彼此身上的、略带隐私性的话题,那么如今大家都在谈什么?在我看来更多的都是在“尬聊”,有时没话找话说,自己都能感受到尴尬的氛围。
好吧,干脆不说话吧,干坐着或者干脆抱着手机玩,这样可能活跃一下尴尬吧,至少是切换了尴尬的模式。
我原来每年回来都挺喜欢串门,去村里原来玩的不错的同龄人家里坐坐,去看看长辈。今年回家不爱到处转悠了,象征性的去坐坐,然后就不愿意再去了。
我一个哥哥问我,今年怎么不见出去玩了,以前都去喝酒的。
我掏心窝子的说,今年哪也不爱去,不知道为啥这么懒了,以前过年那可是不着家啊。
我哥开玩笑说,以前是穷遛跶,望着人亲,现在是挣钱了不敢出去了,怕人家借钱啊。
这样的玩笑只能让我苦笑,还稍稍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却又反驳的无力,毕竟你说了实话在别人眼里也是“哭穷”。
年味变淡了,不再缺衣少食,缺少仪式感,不再有期待。
人情味淡了,不再畅所欲言,不敢再讨论敏感话题,说什么都小心翼翼,甚至是索性不说了。
很多老习俗太繁琐,也缺少意义,所以被摒弃了,但是少了它们让这个年更索然无味,丢掉的那些传统再也拾不回来了。
好像每个人都在怀念过去那种感觉,想找回过去,可是真的让他们再身处其中,恐怕又想逃离。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如今村里的年味不及城里,很多人都接父母去城里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过年都一样。
有些人在村里陪父母吃完年夜饭,再开车回县城,毕竟城里的暖气还是暖和。
以前初一不出门,如今初一附近的景点都人满为患,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
以前不过十五都还算是在年里,如今过了年三十、吃了年夜饭,这个年就算过完了。
原来我们在谈论春晚的精彩节目,如今只有句“不好看、没意思”,连吐槽都懒得吐了。
原来过年好热闹,如今更多人觉得过年很无聊。
以前过年期间就没断过鞭炮声,如今谁家还放鞭炮。
……
农村的年好像也不是一无是处,如今一到过年,村里的车比城里都堵,赶集的时候都没处停车。
以前村里人会不断的讨论着别人,如今各过各的,你混的好也罢,混的不好也罢,没人会在乎。
你贫穷了没人笑话你,你富有了,也没人羡慕嫉妒恨,那是你的本事,别管你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只要你不伤及别人的利益就好。
毕竟贫穷或富有,都是自己的事。人家穷了,你又没帮过人家,也不需要跟你借钱;人家富了,咱也不指望他们刮风下雨,与自己也没啥关系。
所以,人们不再那么八卦,即使你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无所谓,都不过是一时的。
各过各的,可能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了吧。
……
年前着急回家,年后盼着上班,一年又一年,我们盼着以年为结束,又以年为开始。
如果没有了年,我们可能会失去时间的方向和意义吧。
一年又一年,年年一样又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