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夺目的年代之一。其思想自由依赖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彼此之间的竞争,而一旦大一统,百家争鸣马上就受到了抑制。
1.1、周朝建立时对于文明还是很懵懂状态,只是下意识的理解世界,形成一些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被整合成“礼”,是贵族们战争时的道德标准,是君子和小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参照系,但没有人清晰地琢磨和总结这些秩序。
1.2、到了春秋后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数百年来早已成自然的秩序崩溃了,人们理解世界的坐标系没有了。在苦苦思索的时候,产生了思想的大爆发,不同的思考催生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号称诸子百家。
1.3、看待诸子百家有个基本结构,依不同流派对传统的态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力挺,认为传统好极了。一是抛弃,因为传统坏透了。一是无所谓,传统好坏跟我无关。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儒家法家和道家,其他的都可视为这三家的某种变形。
2.1、儒家认为要复古。之所以事情搞糟了,是因为人们背离了传统,当今之计是努力回归传统。法家认为要开新,要抛弃掉那些讨人嫌的传统,努力开创新规范。儒家法家都是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不过给出的办法正好相反。
2.2、因为儒法都是在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秩序复杂,必须面对问题。而在地广人稀山川众多的荆楚大地产生的道家,它的根本观点是出世说,说正是由于各种入世的念头,才把事情搞糟了。倘若不去追求什么转瞬即逝的现世成就,天地一下就宽了,传统本身好不好有没有用,根本无关紧要。
3.1、儒家:克己服礼。儒家是从商周两朝的巫师系统发展出来的,古代的巫师是沟通天意与人世的神职人员,主要占卜和祭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是国家大事,是最高的“礼”,而巫师就是“礼”的具体操作者和记录者。
3.2、礼崩乐坏后,如果想要复古,第一步肯定要说清楚究竟什么“古”,于是从巫师系统逐渐发展出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但也可以理解为他是此前巫师系统的集大成者。孔子认为复古的路径是“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的各种冲动,依照传统留下来的“礼”的要求来做事,这样就能达到儒家的最高理想。
3.3、春秋以前人们依“礼”做事,不过是对传统随大流,用不着什么勇气。到礼崩乐坏之后仍依礼来做事,就会显得迂腐,因为遵从“礼”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此时坚持的唯一理由就是:那样做是对的。这种举动抉择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所以在儒家当中出现了对道德勇气的赞美。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即只要认准了那是正确的,哪怕千万人阻拦,我也毫无畏惧的走上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1、法家:君主意志。在法家看来,儒家的理念太迂腐了,时代完全变了,还依照过去的传统,不去理解现实的变化,一群书呆子不可能成事,而只会把天下带入危险的境地。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著作中,讽刺儒家用古代的政治逻辑来治理当代的民众就是愚蠢。
4.2、怎么办?用“法”来替代“礼”,开创一套新制度。为了能推行“法”,君主就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诡诈之术来控制人,懂得如何利用和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势,这就是法家三宝:法术势,就是法令,权术,局势。
4.3、儒家强调恢复传统的“礼”,其载体是贵族,法家强调由君主意志创建新法,由官僚来执行。依照当时君主贵族官僚三者的博弈关系格局,各诸侯国的君主们肯定不会愿意接受儒家,而更愿意接受法家。所以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反倒是法家的人占据了各种高位。
4.4、当然法家往往在本国是不受欢迎的。无论是商鞅还是李斯,都是在别国建功立业的,韩非子在本国也从没有获得过机会,原因在于君主需要的官僚,在本国没有根基才能听使唤,倘若是出身本国的法家,总会有各种根基,这种人又懂得权术势,很容易成为君主忌惮对象。
5.1、道家:无为而治。无论儒家法家是怎么思考的,在产生于荆楚之地的道家看来都会觉得中原的人也太看不开了,世间这点东西有什么好争的?在《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故事里,庄子对惠施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鄙视惠施担心庄子抢了他梁国相国的位置的心态。对道家而言,这些都是“不争”的内容。
5.2、道家认为要放下非得搞点事情不可的想法,顺其自然,让世界让百姓自由自主地生活,事情自然就好了,这就叫“无为而治”。而不论儒家还是法家,以为只有搞事情世界才会好,可世界恰恰是被这些行动搞坏了的。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