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七月与安生
有点惭愧,作为安妮粉,竟然没有去影院观看《七月与安生》,看来,我只算是个伪粉。其实,是小城太安逸,活着有点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外面世界如何变幻,不主动地去介入,便一无所知。
直到这电影昨天被提起,才慌然地在网上找来看。
对小说算是了解的,没看之前,我对周冬雨饰演安生这个角色便有点儿怀疑。大致在脑海里捜了一圈,目前中国当红的花旦,偶像派、傻白甜类型的演员比较多,但找一个性格桀骜不驯,眼神有点迷离,外表冷漠,内心脆弱,有点阴郁,文艺到骨子里有个性的安生却很难。大概,内地能够把握这种内心戏的演员只有周讯。可惜,讯哥年龄确实大了,没被用上大概这是个重要原因。
整个电影看下来,周冬雨演的比我想象中要好,倒是给我印象中的她加分了。马思纯演的七月到也不错,不出挑,但也不逊色,角色的定位限制了演员的个性发挥,没有输给安生这个角色已经不错了。
据说这电影获了不少奖,我懒得去网上搜。我看我心里的小说,眼中的电影,得不得奖,我一样是要看的。是对安妮文字情节的一种凭吊,也是和心里的安生一次对话,更是想看看别人眼里又是怎样的一个安生。我的青春平淡无奇,一片荒芜,羡慕极了这种,在成长中疼痛、撕扯、漂泊、浪漫、纠缠的青春,看别人的曲折精彩的故事,与安妮的文字一样,欲罢不能。
坦白地说,安妮的文字不好改编成剧本,《七月与安生》,小说的文学性很强,内心戏很多,不过三十来页的文字的小说,被编剧改编成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整个故事情节在小说的基础上情节有扩展补充,而且对两个人物的纠缠,纠葛,交织,符合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算是成功的一次改编。
我对电影的期待很高,开篇以倒叙、写小说的情节展开,让我的心里感到突兀。好在导演和编剧都是强悍的实力派,写小说的方式算是一条副线,贯穿整个电影,让故事看起来更完整统一。七月与安生,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物,却那么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读小说的时候,我一直相信,安妮写的两个人物,实际上是一个人物的正反面,就象红楼梦里,薛宝钗与林黛玉共一首判词一样,其实,在曹雪芹的心里,钗黛二人只有一个人物的原型,一个是存在于世俗之中的,一个是活在作者心里的幻化的美好形象。七月与安生也是一样,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正反面,现实的存在,和内心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用两个人物来表达。刚好,电影也是朝这着这个方向走了,最后,他们交换生活方式,各自朝着自己内心渴望的方向行进,和谐,又统一,已至于,最后真的只有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七月即安生,安生即七月,完美地统一。
七月,这个角色在小说里,应该是故事性较弱的一个角色,平淡的生活,长成父母眼里应该的模样,按部就班地活得理所当然,一切是那么的宁静简单,一副岁月静好旁观者的模样。但在电影里,这个角色改造是成功的,增加了很多的戏份,一直都心里清明,将自己置身被动的位置,让两个相爱的人去选择,去逃离,自己却无为而治,大概,这算是最高明的争夺。只是,争夺成功了,却输给自己的内心。大概,文学的人物就应该如此,从不苟且,一切只从心,活得圣洁清明。
安生,这个桀骜不训的角色,电影里,周冬雨对这个角色的把控有点虚张势。毕竟,内心戏确实不是那么好表达。电影里的安生,肆意地张枉,依然隐藏不了内心单纯的美好。面对一份感情,不敢争夺,只好逃离。不停地行走,不断地流浪。看似文艺极了,也浪漫极了,其实是利用现实的无奈,生活的窘迫,折磨自己身体的疼痛,来化解内心的那份纠结不平静。小说里这份感情表达的尤为清晰,电影里的只用七月与安生在酒吧一场对戏,让七月看到了安生的疼痛不容易,可感情又是自私的,苏家明只有一个,任何东西可以共享,唯爱情不行。七月不愿意放手,安生却欲罢不能。安生放逐自己,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把那个代表一份感情的玉佛,一直贴身戴在胸前,算是给自己空虚内心的一点安慰,与青春感情的一点点不舍。小说里的安生与电影里的安生基本上是统一的,至于最后的回归到平淡,这是电影的必然,也是人成长以后,心路历程的必然。
苏家明爱七月,也爱安生。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并非黑即白,斩钉截铁。有的时候,人的感情真的有灰色地带。无从选择,便让命运选择。整个电影,苏家明都只是一个背景,被他们选择着,连最后的逃婚,也是七月选择的。利用跑步,平静内心,不断地奔跑与安生不断地逃离,算是电影一个细节呼应地表达。表面地逃避,其实,内心还是有情的。电影里没有提及小说中的三个人的照片,以及在古庙里送绿玉镯那一节。小说的情节是以安生的死为结束,七月和家明过着他们简单平静的日子,抚养安生的女儿。电影里,这个情节,人物完全调换了。难产的是七月,最后死掉的也是七月。安生过上了七月的日子,而七月过上了安生的流浪生活。大概,这就是人性,当一个性格突显的时候,另一个自我就变成了渴望。现实的我们,无法和谐地统一,可是小说和电影里的艺术形象可以,他们活在追求的精神世界里,情趣安然。
电影的改编,应该是符合安妮的愿望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张枉放任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在内心里,都是地肆无忌惮,和飞扬跋扈的,无惧也无畏,伴着疼痛和撕扯,折磨地伤痕累累。而正是这撕裂的疼痛,让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修正,迅速地成长。正所谓的,不经历过千沟万壑的激荡,又怎能体会一马平川地舒坦?不见过汹涌澎湃的巨浪,又怎能体会风平浪静的安然?没有经历颠沛流离日子,如何能感悟岁月静好的珍贵。
一如既往地喜欢,从安妮到庆山,文字从尖锐到平静地恬淡,有佛性地禅悟。我们见证了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文字的变化。其实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与曾经那个张杨不羁的青春和解,与那个纠葛不清疼痛撕扯的内心和解。七月和安生,经历了青春的激荡,如今,在宁静漂泊中,恬淡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