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在我写《理解与超越》时也还是这么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有如此多我无法理解的事物,是因为我自身有着太多的盲点,凭借我极其有限的知识,当然无法理解。可是如果我掌握了所有或足够多的信息,就能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看到问题的本质。”
但我现在认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可理解的。造成我们思维混乱、焦虑的原因并不是有太多的盲点或接受到的信息太少,而是恰恰相反,因为信息太多。
若渴望了解一切,必定会走向疯狂。
人们贪婪的接受信息,却没有时间及能力去吸收,以至于根本无法铺陈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他们不参与信息的制造,所以几乎不能参与意义的寻找,逐渐失去参考坐标,以至于充满了无措慌乱的知识和心理状态。
我终于联想到一个在若干年前很火的词——信息过剩。
我们这代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切身体会到信息逐渐爆炸的全过程,现如今各种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均早已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处理能力,致使大家无法充分合理的选择、吸收和利用信息。
但好像也是在突然间,我们就被淹没在充斥着各种杂乱、重复、无效信息的海洋里。
各类网络、电视媒体发布的报导好像都事关我们每个人,但是往往却又无法回答我们的任何问题,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需要给出任何答案。传递信息和解释信息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一直有人不停传递,但是没人负责解释。
本身接受到信息的人们必须自己负责找出其中的含义,但是又往往没有这么做。
我们每天看到的东西,接受到的信息即容易被记住,又容易被忘记。很多东西好像就只是单纯的看到,又有多少人会真的为了网络上的不幸而哭泣呢。同一个世界在不停的被人不断描绘,这让原本就难以了解的他变得更加不可了解。面对这样的情形,谁又能不感到焦虑呢。
这时了解就已经有了新的含义,了解就只是了解,不再需要理解,我们不需要知道一个信息背后的寓意,背景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具体事实。我们的注意力伴随着被割裂的时间线变的同样支离破碎。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假如你愿意,屏幕里也一直有新的东西可以看。
各种屏幕成了我们最忠实的伙伴,这些可以被称之为媒介或工具的东西限制了或者说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在观看各种屏幕信息时,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影响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丧失了主动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终退化为被动的受众。
零星破碎的信息永远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我无意于探讨技术进步带来的利弊,仅仅从我们个人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情况会变的像现在这样糟糕?
我认为是当下人们普遍自我的丢失,大家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充分的认识,不了解更没法承认自身的局限,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方向或目标,没有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无法着眼于一点而全情投入,什么都大差不差,甚至于自己的时间也需要被谋杀。大部分人完全站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反面,不求知也不求智。但我们本来恰恰应该在求知的基础上,懂得在选择、节制和舍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承认自身局限的前提下,以有限的世界为基础,找到自己的方向,眺望更大的可能。
索尔仁尼琴提到过不知情权,在最后分享给大家。他说:“除了知情权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的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还有很早就存在的“米兰达法则”,所谓的“不知情权的米兰达法则”简言之就是:不被强迫知悉自己本不愿意了解或本不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其精神来源是个人对信息的自主处置权,即“无论何人,除非根据本人的意愿,不应该被迫或被不实宣传所引诱而知悉本人所并不愿意或并不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任何人不应被同一信息内容重复传达而遭致身体的伤害或精神的不愉快,即使该信息以不同包装形式多次出现亦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