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三·七】
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顾宁人与某书云:“足下诗文非不佳。奈下笔时,胸中总有一杜一韩放不过去,此诗文之所以不至也。”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垂髫,音chuí tiáo,亦作“垂龆”。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肃揖,音sù yī,指恭敬地拱手行礼。宋·叶适《蔡知阁墓志铭》:“故事,将官谒帅,皆小袖衫拜庭下;至公,独袍笏肃揖,帅因请以宾礼见。”《宋史·仁宗纪三》:“幸国子监,谒孔子,有司言旧仪止肃揖,帝特再拜。”
伛偻,音yǔ lǚ,即腰背弯曲。《淮南子·精神训》: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
须髯,音xū rán。释义:1、络腮胡子。《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颜师古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2、胡须。《三国志·魏志·苏则传》:“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顾宁人,即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明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一杜一韩,指杜甫、韩愈。唐·杜牧《读韩杜集》诗:“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