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日的雨天,使得今年的冬天骤然降温。前几天还是短袖加薄外套,第二天居然就风雨飘摇,连毛衣都穿上了。雨天去上班,经常是鞋湿,脸湿,衣服湿,“湿身”了一般。偏偏雨天还出门,风雨交加,吹得全身发抖,鞋子进水。鞋子里的水犹如冰一样僵住了脚的神经,到了晚上就头疼欲裂,喷嚏不断,这时候好想来一碗暖暖的红糖姜汤。
印象中,每年冬天母亲都会选一个晴朗的下午,从仓库里的草药堆找出十来棵艾草根。随着中医的普及人们也越来越会保养自己,三伏天要做艾灸。艾灸便是用艾草的叶子和艾绒对人体的穴位进行熏制,有着行气通络,温经排寒,活血散瘀的功效。这艾草根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尤其适合体寒的人。
这艾草根都是母亲平时去河边田埂上收集而来,选高约一米,粗壮的艾草。先砍去枝叶,留约10公分长的树枝,再用锄头小心挖出艾草根。要是运气好的时候,土质比较松,不费多大力气便能将艾草根拔出而不需要用上锄头。但现在的人们滥用除草剂,使得艾草根也是很难找到。挖好的艾草根先在田埂上敲去泥沙,带回家细细晒好,晒去水分以便储藏。尤其是艳阳高照的时候,晒上一天,傍晚的时候便可放进储物室,好几年都不会发霉腐烂。
黑豆是自家种的,母亲是个勤快的人,种的黑豆乌黑发亮。种黑豆的地也是有讲究的,太肥沃的土壤只会让黑豆光长叶子不结果。反倒是沙地或者是比较贫瘠地里的黑豆长得好,叶少枝直,结的豆又多又重。这样的黑豆待成熟时连根拔起,敲去根部的沙土,捆好挑回家,除去枝叶,扎成一把把,挂在竹篙上晒干。烈日将豆荚的壳晒得爆裂,听见噼啪的声音就是胖胖的豆子从豆荚里跑出来了。竹篙下都是跌落的豆子,摇一摇竹篙还能听见豆荚里沙沙的声音,是有些还不肯跌落的豆子还躲在里面。穿上雨鞋将它们取下放在地上踩,吱呀吱呀,清脆的声音伴随着顽皮的豆子滚落的声音,美妙极了。
挑选豆子也是一项工程,将晒好的豆子分次倒在簸箕里,是一个用竹片制成的圆形平面容器。将小的,裂的,畸形的黑豆挑出,泥土和豆荚壳挑出。用一只只干净的罐子装好方便存储。母亲的这些黑豆都是不卖的,常有人寻,答曰,这些黑豆都是留给自家吃的,不卖不卖。根据中医理论,豆乃肾之谷,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黑豆入肾功能多。
生姜以老姜为上,选取皮色较粗糙,颜色较暗着为宜,肉质厚而有硬度,气味辛辣。具有驱寒暖身,促进血液循环和健胃的功效。生姜不能种植在水分比较多的田里,茎块容易腐烂。收获季节的生姜可以埋在沙堆里,保证生姜里的水分不会流失,干燥的沙子也不会使生姜腐烂。
佐以红糖,中医认为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之效,红糖的好处在于“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温补。
先将黑豆洗净晾干,放入干燥烧热的铁锅翻炒,当锅内的豆子发出噼啪的响声以及略带焦味的味道时,加入水及洗净的艾草根,压扁的老姜。豆在锅内翻滚着,夹杂着生姜的辛辣和艾草的清香,沸腾的水将阵阵香气送到鼻腔。待沸腾了一段时间,黑豆的皮包不住黄色的豆仁时,将艾草根捞出,加入红糖,盖上锅盖期待着再次地翻滚。食用时生姜里带着黑豆的香气,既暖身又活血,几碗下去全身暖洋洋。
母亲不会做菜,唯独熬黑豆汤味道尤其好。以前每每冬天,父亲会叫母亲熬好黑豆姜汤驱寒,他一人都可以喝下几碗。再次喝到妈妈做的黑豆姜汤,那股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暖洋洋甜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