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源便是一个阿富汗男孩无法面对由于怯懦所犯的过错,而选择了谎言和卑劣,终为自己织就了一生的罗网。人到中年,才选择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之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人强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
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将哈桑赶走。
后来阿富汗战争爆发,阿米尔和父亲移居美国,数十年后,在老朋友拉辛汗的邀请下,重回阿富汗,在和拉辛汗的谈话中得知了哈桑的死,为了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进入军营,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儿时的噩梦再次重演,索拉博在浴室割腕自杀,虽然最后抢救成功,并被阿米尔带回了美国的家,但从此后索拉博郁郁寡欢不发一言,直到接下来我要朗读的这个选段,一个小小的奇迹的出现。
初读没想到它能真正把我吸引,因为我对阿富汗的历史毫无兴趣,那是一个让我想起来只有恐怖分子和肮脏混乱的社会秩序的地方。
有些脏兮兮的混血人种小孩儿和枯黄色调的贫民区,黄色的土地黄色的墙,俗气而浮华的建筑,让人既不觉得宏伟,也不觉得富丽堂皇。
我这种想法的存在可能也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不过读后确实让我对阿富汗有了很大的改观,那是一个像乡村一样纯朴的地方,他们不受规则桎梏,只尊重风俗,豪放而自由,虽然一样充满了党争、歧视和封建,但作者没有让人觉得他在粉饰太平,矫揉造作,就算它有瑕疵,我也毫不介意把它划分为一片净土。
是战争毁了它,是战争毁了它本来的质朴与美好。
当然,除了对阿富汗的改观,这本书还有它对人性独特的理解和阐释。
阿米尔的软弱和怯懦并没有让我觉得痛恨,不光是因为他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可能是因为这是我们人性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劣根,很难承认也很难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谁没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谁能保证自己的心灵永在阳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重新面对心灵的考问,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所以当我们把自己代入阿米尔这个角色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体谅了他。
话是这么说,我们可以逃避,可以犯错,但却不能把它当做所谓人性而放任不管,因为逃避不代表消除,逃避,就为此付出了一生独自承受来自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的沉痛代价。
倘使恶魔仍在你脑中徘徊萦绕,前程又从何谈起呢?
在这篇小说《追风筝的人》里,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哈桑的一生所追逐的就是对阿米尔的友情,阿米尔前半生所追逐的是父亲施舍的亲情。也可以说是正直,善良,阿米尔后半生所追逐的,就是自己自己的良知和勇气,对他来说,只有追到了那只风筝,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获救。
世间太多故事,其实都没有胜者。我们不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无法去追随。但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追风筝的人,为改正过错而追,为挣脱桎梏而追,为自我救赎而追,为心灵解脱而追,就像哈桑为阿米尔,阿米尔为索拉博一样,千千万万遍!